為什麼多數人總是買在高點、賣在低點?(人性 vs 市場結構)
我曾以為,只要認真研究企業、看懂財報、掌握趨勢,就能穩定地在市場裡生存。畢竟,市場不就是理性嗎?供需、數據、價值都能被量化。直到我親眼看見一整年下來,那些我自信滿滿的選股全數被潮水吞沒,我才真正明白:市場永遠比我們想得更大。它的邏輯,不只是個別公司的盈虧,而是整個經濟環境的氣候。
那年,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全球資金開始退潮。科技股從天堂掉進谷底,指數從高點一路下滑。我看著過去表現亮眼的公司接連重挫,原本熟悉的市場忽然變得陌生。那段時間,我終於理解一個殘酷的真相:再強的企業,也敵不過逆風的環境。市場的方向,不取決於你的努力,而取決於你是否看懂「水往哪裡流」。
市場不是直線,而是循環:真正影響報酬的不是個股,而是經濟環境
很多人投資時會想:「我只要挑對股票就行。」但市場從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循環。當資金寬鬆、通膨溫和、利率低時,成長股如魚得水;但當通膨上升、利率升高、資金緊縮時,同樣的股票也可能立刻變成包袱。這時若你還在用過去的經驗應對現在的環境,就像穿著潛水衣去沙漠旅行。問題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在錯的環境裡用錯的策略。
用「四大經濟情境公式」判斷市場位置
我在《學校沒教的通膨真相》裡提出「四大經濟情境公式」的概念,是為了幫助投資人理解:經濟環境不斷變動,而資產表現的規律,往往藏在這四種組合之間。這四個情境是以「經濟成長率」與「物價變化率」為軸:
情境一:高成長 × 高通膨
→ 資產狂飆但風險升溫,雖然景氣火熱、企業獲利上升、股價普遍強勢,但央行會因此升息,讓資金成本提高。
情境二:低成長 × 高通膨
→ 停滯性通膨,最危險區域。這時消費萎縮、企業利潤下滑、股債齊跌,是投資人最不想遇到的局面。
情境三:低成長 × 低通膨
→ 資金轉向防禦型資產,市場冷卻,央行通常降息刺激經濟,債券價格回升。
情境四:高成長 × 低通膨
→ 黃金週期,資產全面上漲,投資人信心爆棚。
多數人賠錢,不是因為選錯股票,而是搞錯象限。他們在情境一末期還在追高,在情境二限死守多單,在情境三太早進場,在情境四限又過度樂觀。市場會賺錢的,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懂得在不同象限做對選擇的人。
理解象限的變化,並不是要你成為經濟學家,而是讓你知道「為什麼有時候再好的公司也會跌」。當你開始從整體的角度觀察,就能感受到市場的節奏。舉例來說,當物價與工資持續上升,你可以預期央行會收緊政策;這時股票容易下跌,債券或現金就能保護你。
反之,當通膨開始下滑、利率轉低、消費信心回升,成長股又會重新起飛。你不必預測每一次轉折,只要知道「自己正在哪個象限」,就能避開大部分的錯誤。
>>> 延伸閱讀:通膨時代如何保護資產?用資金流判斷市場週期,打造抗通膨資產配置策略
結語:真正的投資高手,不預測市場,只順勢應對
我經常提醒投資人,市場不是敵人,它只是誠實地反映現實。投資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活下來」。這就是資產配置的意義。資產配置不是僅僅把錢分散,而是理解背後的經濟邏輯。股票、債券、原物料、外幣與現金的比例,不是固定的公式,而是對環境變化的回應。若你能在高通膨期調高實體資產比重,在景氣冷卻期轉向防禦型投資,你就不會被市場劇烈波動嚇倒。
我常說,最難的不是找標的,而是維持紀律。人性總會在恐懼時想逃,在亢奮時想追。唯有了解市場規律,才能克制情緒。市場跌時,你會知道這只是象限轉換;市場漲時,你也不會誤以為繁榮永遠不會結束。這種心態,才是長期投資的穩定根基。

《學校沒教的通膨真相:從薪水變薄到物價飛漲,搞懂投資與資產配置,賺到財富自由的第一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