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篇文章轉載自 塗讀 TO DO TO READ的《致富的心魔》閱讀心得
「還不夠有錢」的你,有想像過致富後的人生樣貌嗎?
《致富的心魔》嚴格來說不像是一本「常見」的理財書,雖然阿塗讀過的商業理財書籍可能不多,但我想大部分的同類書籍以及大多數人對此類書的想像應該都是:作者會為你分門別類去介紹理財策略、作者會教你如何從谷底翻身。然而作者安德魯並沒有這麼做,但奇妙的是,在本書當中卻又都涵括了這些內容,只是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咀嚼。
在正式進入正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作者的故事以及他的生長背景。阿塗必須承認,作者安德魯的童年真的是太慘了,而這也是導致他為何從青少年階段就開始不斷想辦法賺錢的最主要原因——
「我的父母永遠省吃儉用度日,家裡永遠瀰漫著靜悄悄的焦慮,因為當時我提到朋友都在做什麼事時,父母就會每天在我耳邊說:『我們負擔不起。』」(摘錄自Chapter 1)
作者自己承認也強調「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對他往後人生的影響至深,讓他「永遠想要更多」,好彌補童年時期的「無法負擔」。雖然他後來真的成為了億萬富翁,也能夠滿足自己近乎所有的慾望,然而這卻也讓作者陷入失心瘋的狀態。接下來讓我們進入這本書的世界吧!

如果賺錢的動力,是來自於避免貧窮⋯⋯
人們去做某件事,其背後一定是有一個動機影響著我們,所以阿塗在Instagram介紹《致富的心魔》的其中一篇文〈億萬富翁的致富心法〉在引言時就先提出三個問題供大家思考,便是希望能讓你了解自己。
那三個問題分別是:你渴望賺大錢嗎?你為自己設定的退休具體條件是?你認爲自己現在夠富有了嗎?
其中兩個問題都是詢問自己「是否滿足目前的經濟現狀?」因為,這就是作者安德魯出大事的根本原因!
作者有許多位富豪偶像,但蒙格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從書中的表達來看,安德魯看起來確實最受到蒙格的啟發。阿塗從《致富的心魔》摘錄了一段金句:
「思考你不要什麼,比思考你要什麼容易很多。思考你討厭的東西,然後據此反向優化你的生活,不要讓你不喜歡的事情出現在你的人生。」(摘錄自Chapter 11)
這是安德魯在閱讀蒙格的著作時,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字,也與阿塗分享的「反目標清單」的實作練習相關。很有趣的是,作者在應用此策略時,他就是因為「不想再次經歷破產的感覺」,所以才會不斷努力賺錢,但是直到他真的成功的那一天,他仍然覺得不滿足,並且到了走火入魔的狀況。
當人從某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思考你不要什麼,再從這些事物下手去調整你的生活,老實說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然而,阿塗自己有嘗試過,如果你一直不斷想著「我討厭OOO」或是「我不想OOO」,很具體的例子就是,當你看見一個自己不是很欣賞的人,他又做出了自己厭惡的行為,這時候可能會因為你也無法制止他或是說他兩句,於是就暗暗地下定決心「絕對不要成為這種人」。
這是一個很好的警惕,從他人的影子去摸索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然而這有可能逐漸轉變為爭競的心態,致使自己反而陷入一種「比較」的無底洞。
自從安德魯從反覆的創業失敗中終於成功後,他的煩惱不再是要怎麼避免破產,而是他即使單純想大方地宴請朋友,卻會被當作在「炫富」;曾經是他合作伙伴的員工,也因為知道他的致富而回頭跟他索要自己認為「應得的工資」;住在每晚兩萬鎂的飯店,腦海中的念頭卻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雖然我現在很有錢,但每天還是很焦慮。就某些方面來說,我更焦慮了。」(摘錄自Chapter 7)
他確實致富了,再也不用因付不起房貸或是生活費,而被迫搬離原本居住的地方,也不用再對於日常開銷精打細算,因為他是貨真價實的富豪。他的生活方式也跟我們普通人已經不一樣了,但安德魯卻說:
「這些東西很快就帶來反效果,很快就拖累了我的日常幸福,我很快就被罪惡感、後續維護和後勤給壓垮了。」(摘錄自Chapter 15)
也就是因為如此,此篇文章的標題才會命名為:富有與貧窮的人生一樣難?貧困的難在於每天要思考「錢從哪裡來」;但富有的難在哪?真的是三言兩語難以形容,不知道這是否就像「窮得只剩下錢」的感覺?
老實說,億萬富豪的生活離我們還是太遠了,但事實上,在阿塗的身邊就有非常多有錢人,但他們看起來並不快樂!到底是為什麼?

阿塗觀察到幾個很雷同的故事,此處將以縱整式的方法與大家分享,為保護當事人有稍微改編。如果你也將以下的故事情節套用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或許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不少。
更貼近現實的「富有但不快樂」
通常中產階級的家庭教育會是什麼樣貌?父母有令人稱羨的工作,並且一家人住在地點好、外觀也好的房子。收入不錯、投資有成,似乎可以常常看見他們全家出國旅行的限時動態。
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華人傳統就會越來越浮現,其實更嚴肅的事實是,孩子根本還沒出生,家長就已經為他鋪好了從小到大的路。然而,這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想要的。
這些孩子小的時候,或許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但是他們必須要白天學習課業、晚上學習才藝,到了一定年紀還要把補習時間給填上。然而真正到了可以發揮所長的選校階段,家長又會指望他們讀「最賺錢」的而非「最喜歡」的科系,因為這樣才「有前途」。
他們的人生看起來充滿著有形、無形的資源,既能學習才藝又能夠享受生活,但是在他們之中的有些人,卻因為被父母的期待重壓而得到心理疾病。另外,有的人可以毫無節制地揮霍家長給他們的資源,然而有的人在使用這些資源時,其實很像在被父母「施捨」,因為借來的總是要還,所以他們無法用得心安理得。
如果「他們」(這些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有意識地活著,而非被保護在安全的泡泡裡,他們將會認為財富並不算什麼,反倒是一種桎梏。富人可能還有非常多的煩惱,當然,貧困也有很多貧困的艱難,但這些並不是絕對,也不可能完全套用在每個人身上,阿塗介於一個不富也不貧的狀態,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不同觀點。

人的生活品質,取決於心靈富足的程度
有多少人想著能一夕致富?他們把希望寄託在樂透上,回想起臺灣過年時彩券行的盛況,阿塗也是那人群中的一個。多數人的一生應該都在想著如何討生活,試著開始斜槓人生只為了賺更多錢、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更好。然而閱讀完《致富的心魔》後,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想富有的原因是什麼?我應該要為錢努力到什麼程度才叫足夠?如果真的有幸致富,我還能保持現在的純真嗎?對我而言,這些問題似乎無法這麼快就回答。
作者安德魯現今才三十多歲,很難想像只比我大幾歲的人,在和我同年齡時就已經經歷過這麼多的財富風暴(例如:創業成功一夕致富,卻又因決策失敗而近乎破產),而且從作者的文字來看,有時候會誤以為他已經是古稀之年的長輩,這讓我不禁有些困惑,但卻在看見他在書中最後段落所寫到的內容而了然於心。
最後,安德魯和另一個富豪見面後,下定決心將自己財富的大半作為公益基金;此外,他回頭去拜訪那些在他創業初期、還默默無名時,卻願意不顧一切與他一同打拚的員工,直接給予他們金錢,只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還有許多的細節,礙於會劇透的原因,邀請大家真的可以親自閱讀《致富的心魔》去感受這人生如戲的一本書。
讀到最後,阿塗不禁眼匡泛淚,先不論作者是否有加以美化自己的人生,但我感受到安德魯他的真實,把自己好的、壞的、自責的、內疚的、不堪的全部都揭露,我不太確定他的目標是什麼,但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理財書籍,他傾心吐意地讓我們從心靈層面去思考錢,用自己的失敗去試圖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真實的需要,就是——讓你的人生不要白活。
這本書的魔力就是,會不斷讓你迫不及待地去翻下一頁,去看作者接下來又發生什麼事,卻又不會因為期待而想錯過任何一個字,簡直堪比「一本電影」,彷彿讀完後,就像走出電影院一樣充滿著悸動。邀請你,一起進入安德魯的世界,探索他如戲的人生,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獲益良多。
本文是塗讀閱讀完《致富的心魔》後所撰寫,內容經統整後編輯。

《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歡這篇重點整理嗎!
拍手|給我個擊掌吧👏👏👏我會繼續努力!
分享|你的朋友需要?快分享這篇文給他!
追蹤|我需要你的鼓勵!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閱讀、整理、輸出、製作圖文雖然耗時費工,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往前的動力❤️歡迎follow我的IG(@to_do_to_read),有另一種形式的分享~希望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