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開公司,你第一個要想的是,要開什麼類型的「公司」,組成公司的「角色」有哪些?這是你首要必備的法務素養知識。這邊所說的類型,並非在說產業類別(科技、服務,或餐飲等),也不是在說商業模式(電商、諮商顧問等),而是指公司的「組織型態」,也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商號」等等。 在台灣開公司,有很多種組織型態可以選,下頁的樹狀圖列出你可以考慮的選項。看起來很混亂嗎?沒關係!我會告訴你最適合你的那一個。創業最怕多走冤枉路,徒增成本與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哈佛商學院如此重視個案分析(Case Study)的原因之一。在這本書,我們會優先建議最適合創業者的選項,並且適時搭配案例,降低你的金錢、時間,與機會成本。具備法務素養的好處之一,不就是為了減少麻煩,好讓你能專心創業嗎?因此,我們會先從「股份有限公司」談起,因為股份有限公司往往最適合擁有長期目標的創業者。
低面額股份好處多
低面額股份好處多面額該如何設計?記住一個原則,採用低面額股或無面額股好處多。公司一開始設立時,對面額大小多半沒有感覺,但日後就會感受到面額的威力。例如你自己希望公司增發五十萬股給你來維持股權比例,當面額是十元時,那你就至少要再額外投入五百萬元,但哭爹喊娘那五百萬元就是不出現, 這時你才發現,早些年那些新創業者跟政府吵著要低面額跟無面額股份是有原因的。低面額股跟無面額股的優點在於降低最低的資本投入。例如無面額股,只要公司經過合法程序,五百萬股也有可能只需要付一千元就可買到。因此,低面額股跟無面額股比過去每股面額十元的作業習慣有很大的優勢,身為創業者的你應多加考慮。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法律的規定是,一家公司的股份只能選定一種面額或無面額。如果一開始選的是面額股,但後來覺得不適合,面額股可以轉成無面額股,但無面額股就不能轉成面額股。
技術股是假議題
決定好公司一開始設立所需的資本額與股份面額,接下來要思考的是,你和你的投資人要用什麼出資?你或許會覺得疑惑,出資不就是拿出現金,不然還要拿什麼來換取股份? 要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最簡單的當然就是用現金出資,真金白銀數字明確好算。但除了現金外,目前法律上也允許股東以公司需要的財產或技術來出資。看到「技術」兩字,你可能會眼睛一亮:這就是傳說中的「技術股」嗎! 可以不用出錢,就可以換得股份嗎?那我何必拿出辛苦儲蓄的存款,用技術入股不就好了嗎? 且慢,如果真的用技術出資來換取股份,你會很辛苦。有兩個問題你一定要先想清楚:
技術價值難以衡量:技術出資最先產生的問題是,你的技術究竟值多少價值?這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為了要順利通過公司登記,公司可能需要找第三方機構出一份評價報告,這是一筆開銷,而且評價的結果不見得與你的期待相符。
可能要先繳一筆所得稅:第二真的用技術入股,你要思考可能的稅務問題。在現行稅法規定下,技術入股的股東所取得的股票如果超過技術的成本,多出來的部分就會被當作是所得,要算入股東取得股票當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中申報所得稅。如果技術入股的股東是個人,那麼需要繳交個人綜合所得稅,目前稅率為五%到四〇%;如果技術入股的股東是公司,那麼會需要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目前稅率為二〇%。結果會變成,公司還沒起步甚至還在燒錢虧損時, 技術股東就必須先繳一筆所得稅。
所得稅扣繳與健保補充保費
前一章我們談到營業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這兩種稅是每一家公司無論有無收入交易,都要按時申報的。這一章則是要介紹,當公司對外支付某些款項時,公司必須要代為「扣繳所得稅」及「代扣健保補充保費」。
這一章讀來或許你會覺得不耐煩,但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能耐著性子讀下去,細節可以不記得,但至少你要了解扣繳的基本觀念。之所以要講這麼繁瑣的制度,是因為兩個原因:
首先,如果公司沒有按規定扣繳與代扣,公司的負責人個人可能會面臨相關處罰。實務上就曾經發生過,某位民眾因為曾擔任某家公司的董事長,結果在卸任後一段時間,因為一筆二・五億的交易沒有扣繳,收到國稅局連補帶罰總金額高達一・五億的稅單,導致傾家蕩產,個人財產都被個人財產都被查封拍賣的不幸案例。你總不會希望你也發生這樣的悲劇吧?
再者,扣繳問題近來在新創公司的稅務作業上愈來愈重要。這是因為跨境電商發展得如火如荼,像是在臉書下廣告這種透過網路購買外國公司服務的行為,發生的機率跟頻率愈來愈高。因此,你務必要有扣繳的觀念,有了扣繳的觀念之後,什麼情況要扣繳、要扣繳多少及後續如何做,你才會知道要去請教專業人士。
商標權
「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領導人不可或缺的法律素養之一,也因此即使冒著你會讀到昏倒的風險,我也要不厭其煩地把智慧財產權的基本觀念介紹給你。看完這一課後,我希望你除了能大概建立起對智慧財產權的基本認識外,同時也能建立起一個「布局智慧財產權」的觀念。畢竟,世界經濟的競爭早已進入無形資產戰爭的階段,不管你是哪個行業,都要思考如何保護及管理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超前部署,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無形資產戰役中屹立不搖。什麼叫智慧財產權?其實,人類大腦精神活動的成果及產出,只要具有財產價值的,就屬於智慧財產權的範圍。智慧財產權除了大家都聽過的專利權、商標權及著作權外,在台灣其實還包含營業秘密、積體電路電路布局與植物品種及種苗等。考量到一般創業者的需求,我們會將篇幅集中在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及營業秘密,這四種智慧財產權各有特性,接下來四章會依序介紹。
募資資金來源與對象
藉由前面五堂課,你算是闖過創業開公司的新手村,我們可以來聊聊募資。但在正式進入主題前,你必須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募資在創業過程中很重要,但不應該是最重要的。錢可以幫助你啟動事業、擴大事業,但根本上還是要看市場對你的產品或服務買不買單。
台灣的創業者多半是技術背景出身,強大的技術能為創業初期奠定良好基礎,甚至是與其他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的護城河。但只有技術好是不夠的,作為經營者,更需要考慮創業的方向對不對,你必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仔細審視自己的技術,能夠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商機)?這個問題普遍存在的嗎(潛在市場規模)?有沒有替代品(競爭對手)?如果有替代品,你的優勢是什麼(產品優勢)?一位經驗豐富的商務律師,也能為你的事業提供各種經營上的好建議,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幫企業解決營運難題。
再次強調,錢可以幫你實踐理想,但錢本身不是理想,更何況創業開公司的錢,不見得全是你的錢。我之所以將募資擺到最後談,是因為要確保你已經充分理解,創業的本質,是藉由投入部分資金,通過一種或多種獲利模式,換取更大金錢報酬或額外成就的方式,在這過程中,錢只是其中一個燃煤而不是全部的要素。
募資過程的靈魂人物:律師
如果說募資是一門藝術,那麼律師就是專精於這門藝術的藝術家。你或許會覺得奇怪:乍聽「募資」兩個字似乎跟法律沒關,為什麼募資會需要找律師?其實,募資是一個動態的法律程序,可以切割出很多的法律橫切面。
以橫切面來說,在開始募資之前,一開始創業者就會有公司股權架構設計的問題要先處理。接著,創業者必須找出一個自己與投資人都能接受的募資法律架構。如果與投資人談得情投意合,接著就要磋商談判投資意向書(或投資備忘錄)。然後,創業者開始要接受深度實地查核。最終,創業者與投資人談判好投資協議,雙方執筆簽署。簽署前後,創業者可能需要進行某些授權及核准程序。雙方最後開始履行款股交割,然後舉杯慶祝。以上每一個橫切面都牽涉到許多法律規定及相對應的法律設計,創業者需要跟律師密集合作,才能在每一個時點做出對公司最好的法律決策。
但即使個別的橫切面做好還不夠,整個程序也必須順暢無礙。許多的交易會失敗,問題不在於實體事項的處理,而在於程序沒有善加控管。因為整個募資程序是動態的,什麼時候開始哪一些準備、什麼時候該中止、什麼時候該加速、什麼時候需要跟投資人聯繫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又需要取得哪些人的共識,箇中牽涉到諸多綜觀全局的判斷。這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專案管理師來擔任運籌帷幄的角色。律師是「程序」的專家,正是「募資」這個專案的最佳管理師。這就好比,就算你懂法律,但在法庭裡你仍需要律師的引導來走整個訴訟程序一樣,好的律師將用他的豐富知識跟經驗,引領你走完這整個募資程序,讓你順利地迎接開香檳的慶祝時刻。
礙於篇幅,這本書沒辦法就募資的每一個法律橫切面,一一介紹相關的法律規定。另外,因為個別公司的差異甚大,如果你直接將注意力擺在每一個橫切面的法律規定上,也可能產生見樹不見林的困擾。因此,接下來的幾個章節,我只從宏觀的角度去談整個募資流程,及一些關於募資你該有的基本觀念。當你在腦海裡建立起整個基本架構後,你會知道如何與你的律師合作,讓律師當你募資過程中最強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