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於1986年第一版上市後一直有相當穩定的銷量。網路上的二手書拍賣價格動輒喊到1000美元之譜。2007年時,大家突然對明斯基這本著作大感興趣,因為財經媒體漸漸察覺到,明斯基的分析相當適合用來解釋當時的房貸擔保證券市場為何會快速崩潰。事實上,明斯基在書中詳細檢視許多次金融危機,其中幾次金融危機牽涉到非常相似的金融工具,例如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地方政府債券(municipal bonds)以及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
更重要的是,他還解釋經濟體系的發展為何往往會導致這類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另外,若危機被成功壓制下來(一如一直以來的狀況),那些高風險業務便會「就地合法」,這可能會成為醞釀後續危機的基礎,而且使危機變得更頻繁、更嚴重。誠如明斯基堅稱,我們這種傾向發展出投機熱潮的經濟體系,本就潛藏固有且根本的不穩定性,這承襲自凱因斯的主張:「在一個不穩定的經濟體系,企業活動受投機行為支配。」。其他資本主義發展流程的分析著重在分析市場崩潰時期(crash),明斯基的分析則不同,他更重視各個市場主體在陶醉期(euphoric)的行為。不僅如此,其他人的分析將問題歸咎於「衝擊」、「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或「愚蠢」的政策,但明斯基主張,引發金融脆弱的流程,其實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流程,換言之,他認為那是這個經濟體內生的流程。
週期投資理論
明斯基的「週期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the cycle)其實是引用自凱因斯的概念。明斯基的週期理論結合兩件事:一個是凱因斯《通論》(General Theory)第十二章中的著名解說,這段解說聚焦在投資決策的固有不穩定性,因為投資決策向來是在充斥根本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制訂;另一個則是《通論》第十七章的金融資產及資本資產評價。樂觀與悲觀的風氣會影響投資活動的總量,而投資活動的總量又會透過支出乘數(spending multiplier)決定產出與就業。明斯基讚賞凱因斯點出了分析融資型投資流程的方法,不過他發現必須更深入的分析。所以,明斯基的貢獻在於為凱因斯的「週期投資理論」補充「投資金融理論」。這就是明斯基更早之前的著作《凱因斯傳》(1975年)的主要題材。由於融資型投資活動是美國這類經濟體不穩定性最重要的來源,因此,有心讓不穩定的經濟體系變穩定的人要將「融資型投資活動」列為主要的分析課題。也因為如此,本書的一個重點便是明斯基對投資活動及其融資方式等主題的論述。仔細重複閱讀第八章後,就可以立即明顯看出他所擁有的卓越分析能力。
早期研究的擴展
明斯基早在《凱因斯傳》中就對凱因斯的理論提出一套另類分析。這本書對於明斯基的「投資金融理論與週期投資理論」提供最詳盡的說明。書中的兩個基本組成要素是借用凱因斯的「雙價格系統」,以及很多人認為這是麥可‧卡萊斯基(Michael Kalecki)的研究成果、但實際上也源自凱因斯提到的「放款人與借款人的風險」。明斯基將價格系統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當期產出的價格系統,另一種是資產的價格系統。當期產出價格可以經由「成本加上一個加成(mark-up)」來確定,而這項價格會被設定在足以產生獲利的水準。這個價格系統涵蓋消費財與勞務、投資財,甚至政府採購的商品及勞務。以投資財而言,當期產出價格實際上就是資本的供給價格,也就是足以誘使資本供給者提供新資本資產的價格。然而,這項簡化的分析只適用於可利用內部資金來支應的資本採購個案。如果牽涉到外部(借貸)資金,那麼,資本的供給價格也包含顯性融資成本(explicit finance costs),最重要的就是利率,但也包含其他手續費與成本。換言之,就是指因「放款人風險」增加的供給價格。
第二個價格系統跟可長期持有的資產有關。除了貨幣這個流動性最高的資產之外,這些可長期持有的資產預期將產生一系列的所得,甚至可能產生資本利得。關於這部分,明斯基是承襲凱因斯在《通論》第十七章的論述,明斯基認為那是《通論》最重要的章節。重點是,這種預期所得流無法確切知道金額是多少,而且這取決於主觀的預期。我們經由這個資產價格系統算出資本資產的需求價格:一個人基於某一項資產未來能夠產生的預期淨收入,願意付出多少錢取得這項資產?然而,這樣的計算方式過於簡化,因為它忽略融資安排。明斯基主張,某個人願意支付的價格,取決於他需要取得的外部融資金額。貸款金額愈高,資產買家無力償債的風險就愈高。這就是有必要將「借款人風險」融入需求價格的原因。
唯有需求價格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投資活動才可能繼續下去。由於這些價格包含安全邊際(margins of safety,定義是充足的擔保品),所以價格會受相關人士對不可知結果的預期影響。在經濟從嚴重衰退狀態下復甦的過程中,由於預估值降低,所以安全邊際非常大;長期下來,如果經濟擴張幅度超過先前的悲觀預估值,事實就會證明先前的安全邊際大而不當。因此,安全邊際會減少到大致上使計畫得以成功推動的水準。在此,我們要再次引用明斯基著名的融資型態分類:預期所得流量足夠應付利息與本金的避險型融資(hedge finance);近期所得流量將只夠應付利息的投機性融資;以及近期收入連利息支出都不足以應付,使債務進一步增加的龐氏融資(Ponzi finance)。在經濟擴張的過程中,經濟體系的融資會從以避險型融資為主的狀態,逐漸演變成投機性融資或甚至龐氏融資比重愈來愈高的狀態。
從早期的研究中,明斯基察覺到,金融業者希望提高槓桿的心態與愈來愈投機的做法最後有可能踢到鐵板。如果各項結果優於預期,原本有意從事投機性融資的投資人可能會繼續得到保護,因為他的收入高於原先的預期。因此,儘管明斯基並未將目前廣為人知的卡萊斯基關係(Kalecki relation)納入《凱因斯傳》,但他也察覺到,投資熱潮有可能會經由乘數效果來提高總需求和支出,從而衍生出高於預期的銷貨收入。後來,他公開將卡萊斯基結果(Kaleckian result)納入,在這個精簡的模型中,所謂的卡萊斯基結果就是:總獲利等於投資加上政府赤字。因此,在投資熱潮期,獲利有可能隨著投資而增加,這有助於證明預期正確,並進而鼓勵更多的投資活動。這讓明斯基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根本的不穩定性會持續增加,直到達到投機狂熱階段」的主張變得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