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社群是由信任網絡組成的,不是由階層組成的。新創社群是透過人際關係來運作,社群中的相互信任與規範讓創意、人才、資本、技術可以順暢地交流。階層以及由上而下的方法會破壞那種動力,並消耗新創社群蓬勃發展所需的能量。
七資本
談完新創社群裡的「人」(who)之後,接著我們來討論「物」(what),探討影響一個地方創業風氣的關鍵資源與特定條件。我們從「七資本」這個架構開始談起。這是新創社群的核心資產,它們是用來創造經濟價值的。就像傳統定義的「資本」一樣,它們可能耗盡,需要投入時間、精力或金錢來回補。它們本質上是向前看的。過去的投資,產生當前的效益。為了獲得未來的效益,今天需要再進一步投資。
新創社群裡,常聽到一句話:「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這通常是指缺乏資金,更具體地說,是指來自天使投資人及創投業者的資金。不幸的是,這是一種劃地自限的狹隘觀點,因為資金以外,還有其他的資產也會影響新創社群。在蓬勃的新創社群中,即使資金稀缺,其他種類的資本依然很多。
把這些因素分成不同類型的資本是一個實用的架構,因為它以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待新創社群的關鍵資源。它也提到這些資本的特質是有價值、可分解、前瞻性的。最後,它也推翻了新創社群中那句大家已經聽到厭煩的抱怨。
- 智力資本:創意、資訊、科技、故事、教育活動。
- 人力資本:人才、知識、技能、經驗、多元化。
- 財務資本:營收、舉債、股權、補助金。
- 網絡資本:人脈連結、關係、凝聚力。
- 文化資本:態度、心態、行為、歷史、包容、熱愛本土。
- 實體資本:密集、地方的素質、流動性、基礎設施。
- 制度資本:法律系統、正常運轉的公共部門、市場、穩定性。
前三種資本(智力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是打造新創社群的必要資源。它們呼應了新創社群中最常提到的三種關鍵資源:創意、人才、資金。其他幾種資本(例如網絡資本、文化資本)是在背景運作,它們難以察覺,但為新創社群的正常運作提供重要的基礎。
例如,網絡資本把新創社群中的所有人事物串連起來,創業者利用網絡資本來尋找及獲取額外的資源,例如人才、融資、資訊。文化資本決定了整合的性質、城市的生活方式與商業氣候,以及一個地方的歷史傳承。實體資本透過鄰近性來促進資源交流,並透過實體與自然上的便利,為居民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與生活品質。制度資本確保創業者營運的整體環境是穩定且正常運作的。
讓系統回歸生態系統
開放、支持、協作是新創社群的關鍵行為。協作對新創社群來說是必要的,這需要有開放的心態、開放的邊界,接納他人的獨特性,以及支持新創社群的責任感。
▍整個系統
在新創社群中,無法全面思考是一個根本的挑戰。參與者(尤其是領導者以外的人)往往沒有充分考量更廣泛的影響,就採取見識短淺的行動。同樣的,他們也沒注意到周遭的活動如何從根本影響其作為與思維2。
大家只關注眼前的事情——自己的新創企業、組織、關係或目的。雖然這種行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們卻因此錯過了全局。他們不會深入思考,什麼因素造成他們正在面對的問題、為什麼同樣的挑戰往往一再出現,或一種提議的行動可能促成其他的行動、反應或意想不到的後果。俗話說「見樹不見林」就是如此。
人性先天喜歡把問題簡化,加以拆解,然後再逐一解決。我們喜歡答案,而不是問題;喜歡信心,而不是懷疑。我們習慣透過自己的經驗來狹隘地看世界,提議自己熟悉的解決方案,或自己有能力處理的解決方案。俗話說「手拿錘子,眼裡的一切都像釘子」就是如此。
▍簡單的、繁複的、複雜的活動
管理學教授瑞克、納森(Rick Nason)的著作《化繁為簡的科學》(It’s Not Complicate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lexity in Business)是在商業界辨識及駕馭複雜性的卓越指南。他在書中提出一套實用的架構,來幫大家掌握複雜性的特徵。你可以看到納森那本書的標題裡同時有complicated(繁複)與complex(複雜)兩字。這兩字常被拿來交替使用,但兩者替換不見得恰當。這就好像許多人把社群和生態系統混為一談一樣。對多數人來說,繁複與複雜可能是同義詞;但是對系統科學家來說,兩者完全不同。若要解釋兩者的差異,最好的方法是討論三種活動:簡單的、繁複的、複雜的活動。
簡單系統和繁複系統都屬於線性系統。雖然繁複系統需要較多的知識和專業來管理,不過一旦確定了成功的結果及一套程序,結果都是可掌控、可預測、可複製的。資源投入或流程的改變會產生可預測的結果,因為因果關係很好理解。
複雜系統則截然不同,我們周遭就有很多例子,比如交通、家庭、人體、城市、金融市場等等。複雜性隨處可見,但我們依然難以了解複雜性的本質,也難以調整行為與思維模式來妥善駕馭它。人類的直覺很難處理許多複雜的情況,但我們常反射性地啟用那個不適合處理複雜情況的大腦。
我們無法接受複雜的現實,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先天就想迴避不確定性,想掌控局面。人類想要了解及解決問題。簡單與繁複的系統很適合這種人類的自然衝動。大型組織(如大學、公司、政府)的設計就是考量到繁複的世界。它們那種由上而下的階層結構及管理風格反映了這點。但社會絕大部分是複雜的,新創社群也是如此。
無法預知的創意
新創社群是複雜適應系統,是由參與者的互動形成的。了解及積極接納複雜系統及其運作方式,是長期打造蓬勃新創社群的必要條件。最重要的是,你必須了解,價值是由許多組成分子一再互動所衍生的流程創造出來的。
新創社群的參與者再怎麼抱怨資金不夠,也無法解決複雜系統的現實問題。過分關注資金短缺,只是把新創社群面臨的限制簡化成一個因素,但實際上,許多因素同時影響著新創社群。即使只有一個因素阻礙新創社群的發展,當你一心只想著資金不夠時,會覺得那就是罪魁禍首,而不是許多其他因素的問題。這種想法更進一步暗示,你覺得解方是來自系統之外,擺脫了社群對當前的狀況應該負起的責任。最後,那也忽略了一個現實:有投資前景的公司,往往會吸引資金前來;而不是先吸引資金之後,公司才變得有投資前景。
世界各地的許多新創社群常陷入這樣的陷阱:「只要有更多的資金、或投資者、或創業者、或對創業感興趣的人、或……我們就能夠……」。與其反覆提出這種論調,不如把所有的人聚在一起,問大家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來運用現有的資源?」
回到起點
《新創社群之道》是一套可以為新創社群與創業生態系統改善績效的原則與實務作法。
我們想傳達的核心訊息是,任何新創社群只要加強協作、支持、知識分享,採取「#先付出」的方式,以創業者為重,都可以發展得更好。
新創社群的存在意義,在於幫助創業者成功。這個想法很簡單,但是當我們的分析大腦,以及我們對結構和確定性的需求指引我們的行動時,問題就出現了。新創社群和創業生態系統是複雜適應系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它們,也無法預測或從歷史推斷在特定的地點與時間點該做什麼(大家仍在爭論矽谷如此卓越的原因是什麼!)。
同樣的,過去有效的事情,可能現在已經無效了,因為根本條件已經改變。你應該透過試誤的流程,進行實證測試。想把這項任務變成模版或公式,以便套用在許多地方,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