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好奇。實話實說吧,你對孩子使用3C產品時有些焦慮,而我也是。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要幫助我們這些做家長的人停止焦慮與內疚,並杜絕外界紛紛擾擾的雜音,深入研究3C對孩子的影響,最終訂出一個妥善的教養計劃。
我的大女兒第一次接觸到不當的內容是在馬桶上。為了讓學步兒可以在馬桶上坐久一點,久到可以便便,我和先生研究了各種方法,卻一點進展也沒有。其他同為父母的朋友告訴我們,唯一有效的賄賂就是「拿手機給小孩看短片」。
訂立目標:善用科技正向育兒
我們在YouTube上找到許多訓練小朋友如廁的影片:美國公共電視(PBS)《小老虎丹尼爾》(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節目裡一首琅琅上口的洗手歌、《芝麻街》紅色絨毛怪艾摩很棒的教學短劇、一隻超嗨超熱情說著日文的貓熊。然後有一天,我不經意點選了一部五分鐘的卡通,名稱就叫做「如廁訓練」,已經累計了幾百萬次點閱。
看了之後我才發現,那是一部極度粗俗的網路劇中的一集,顯然是給弱智的青少年看的。當然,我大女兒很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我重播。
我想再過二十多年,我的女兒也可能開始養兒育女,要是趨勢沒有差太多,我們到時候都會浸潤在隱隱發光的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之中。我們會二十四小時都蟄居於虛擬化身之中,和有知覺的冰箱交換GIF動畫檔,叫虛擬助理擋掉電話銷售聊天機器人。數位經驗將隨處可見,讓你身歷其境。到了那個時候,黃石國家公園看起來就像今日的紐約時代廣場;而有稜有角、有開關按鈕的實體螢幕將會消失,成為過時的模糊記憶。
我內心那個恐懼的小女孩問:我們該耗費多少心力,來擔憂科技對孩子的影響?接下來這一切將會發展成什麼樣貌?現在,在這個「真實世界」(這個詞彙在二十一世紀初還有其意義)裡,我們該怎麼做?
眾說紛紜,你該聽誰的?
這些問題催生出你手中的這本書。這是一本我希望在自己大女兒出生時,就已經出版的書,一本說理清楚、研究深入、不帶偏見的數位教養書。我在這本書中探討今日幾乎每位父母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完善的資源,因為我們都嘗試在恐懼與媒體炒作的暗礁水域裡航行前進,努力了解日漸重要的數位媒體將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以及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並非以不容置疑的專家自居;我只是個試著竭盡所能釐清此事的家長。我有扎實的研究工具,也有撰寫教育與科技相關主題十多年的經驗。二○一一年我成為人母,我是最早一批在成長過程中有網路的家長,而現在我正在養育的兩個孩子,則是最早一批在成長過程中可以輕易拿到3C產品的世代。
今日孩童接觸數位媒體的平均年齡是四個月,也就是當他們的眼睛聚焦可以超越鼻尖的時候。而在一九七○年代,接觸數位媒體的平均年齡是四歲。
根據二○一五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的調查,幾乎有半數學齡兒童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小孩花太多時間在螢幕上。平均而言,美國的孩童每天花在電子媒體的時間,和花在其他清醒時活動的時間(包括上學)是一樣的。
很驚人。但又怎麼樣?
身為家長,我們發現自己沒有前人的智慧可以參考。或這麼說好了,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來回應上述的議題。當身為父母的我們,想努力弄懂這個不可思議的現實時,我認為那些自稱專家的人辜負了我們。傳統權威人士掩飾知識的斷層,退守老套無趣的說法。
我們得不到老一輩的建議,也找不到最新的研究結果。諷刺的是,我們只能上網找答案,不只為了釐清數位媒體在教養上的爭論,還有孩子與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要問當今的育兒權威是誰,Google實至名歸。
然而,媒體為了吸引我們的目光,製造出大量的釣魚文章,有關兒童與3C的既有書籍、文章、影片與部落格貼文,似乎都在描述最糟的情況,目的是激起我們的強烈反應,煽動我們的情緒,好讓我們持續按「讚」、「分享」與「播放」。
而這一點又意味著,數位教養的關鍵問題並不僅僅與我們的孩子有關,也與我們使用數位媒體的習慣有關。你能欣然在虛擬村莊安居,還是受到虛擬暴民的威脅?手機是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神器,還是響個不停、令你分心的玩意兒?
這些拉鋸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衛道人士振振有辭地警告大家,要小心提防廣播、電影與電視入侵我們的生活,而這些媒體一一改變了人類的童年,影響力勝過我們手中的小小螢幕。
而現今的行動裝置讓我們能隨身攜帶,觸控螢幕操作起來更加直覺,連兒童都能輕易上手。上一代的媒體如電視和電玩,早就具備麻痺我們、使我們入迷的魔力。套句美國研究媒體對幼兒影響的權威學者,同時也是小兒科醫師的狄米崔‧克里斯塔基斯(Dimitri Christakis)的話,媒體會「過度刺激或……不當刺激成長中的大腦」,失控地傳送各式各樣的訊息給家中的孩子。而行動、觸控這兩個新面向,更是增加了我們既有的焦慮感。
在二十一世紀,大部分的家長都必須面對孩子使用3C產品所造成的影響,這是當個盡責家長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像控管孩子吃零食那樣控管孩子使用螢幕使用時間,那你至少要表現出愧疚的樣子吧!但是,使用3C真的和吃零食一樣嗎?
本書探索數位時代親職教養的真實世界。我調查超過五百組家庭,探討像你一樣的家長是怎麼訂定3C使用的規則、又怎麼違反規則。我也訪談學者專家,我不但能告訴你專家怎麼說,他們哪些看法一致、哪裡見解分歧,我還能告訴你專家私底下以家長的身分,如何約束孩子使用3C。不久之前,關於使用3C最有名的專家建言,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的「兩歲以下不要看電視」原則。這個原則沒什麼根據,十個家長有九個無法遵守。二○一六年,這個原則有大幅度的修改,但修改版本也依然沒有什麼根據。
結果看來,關於3C使用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分歧,競爭激烈各據一方。不過就目前有的最佳證據顯示,如果你的家庭功能健全,即便小孩經常使用3C,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3C不是毒藥。事實上,許多我們觀察到的3C使用負面影響,和美國社會不平等的現實也有關聯。簡單來說,收入與教育程度偏低家長的子女,年幼時接觸3C的時間較長,也承受較多其他傷害。此外,許多隨著3C與孩童而起的問題,不管是生理的還是情緒的,都可以追溯到像電燈那麼古早的單一影響。
享受3C,一起參與,適可而止
我們應該如何描述3C對兒童的影響呢?
其中一種說法是,3C對兒童的影響就如同抽菸對兒童的影響,沒有什麼安全暴露等級可言,碰到一點都不行。有位父親曾對我坦言,說他覺得自己讓學步期的孩子看螢幕的每一分鐘,都在累積他的「壞爸爸虧欠值」。尤其是那句醫生建議、大眾擁護的「兩歲前不接觸螢幕」,讓許多家長自此共享這份虧欠感。
另一種則是將3C比擬為飲食。的確,進食過量會引發疾病。沒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來點垃圾食物,但是認為每一口都有毒就太超過了;當然,除非你屬於嚴重過敏的少數敏感族群。而當我們談到特定媒體產品時,例如暴力內容或電動玩具,我認為同樣敏感的族群確實存在。同時,我們可以體認到食物是必須的,適切的食物能讓人心花怒放、有食補效果、又能養生。藉由思考你要用什麼行為當榜樣,該如何介紹食物給孩子,在分享如何烹飪與享用美食的過程中,你可以協助孩子養成充滿樂趣的畢生習慣,3C的使用也是一樣。
研究報告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積極的宣傳者會不停呼籲分級標示要更清楚的重要性,而公眾教育與管理規範的推廣,也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慢慢改變大多數人的習慣,至少對那些有餘裕做更好選擇的人是如此。但這不容易,因為我們深層的演化系統挑戰我們選擇的意志,因為社會結構上的不平等讓很多人不容易改變。
而我準備引用大衛‧希爾(David Hill)醫師所說的話。他為人和藹可親,喜歡打蝴蝶領結。他負責把美國兒科學會的各種立場傳達給媒體。他說:「用飲食做比喻,減害似乎抑制了肥胖症的擴散。另一方面,以香菸做比喻,確實不論在什麼年紀都沒有安全暴露等級。我個人認為,飲食的比喻更為適切。」
目前還沒有一套有憑有據的建議告訴我們:「健康的3C使用就是要……」但我已經有自己的觀點,套用美食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名言:「享受3C,一起參與,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