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幫手。──《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弗雷德‧羅傑斯
我希望壞事從未發生在你身上──但活了這麼久,我也知道誰都不太可能倖免。我無法預測怎樣的壞事會找上你、壓垮你、令你懷疑自己是否還能走下去。但如果萬一壞事真的發生了,阿姨衷心希望你能夠度過難關。這一章就是我牽起你的手一起同行。
不騙你,我自己此刻也多少有些苦悶。當初在構思本章的時候,我打算要聊聊瀕死、死亡、災禍中的心境,聊聊如何克服這些事當即的影響和此後伴隨而來的長久悲傷,也聊聊這些悲痛教我們的事。但就在本書的寫作途中,COVID-19疫情來襲,帶來更多理由讓人感到害怕、重創、無望和不可逆的改變。並且,疫情開始的幾個月後,又發生喬治‧佛洛伊德遭明尼亞波利斯一名員警用膝蓋壓制在地上槍殺,這在當時無非只是又一起手無寸鐵的黑人命喪於執法人員手中,但這一次,他的死引起民眾清算深植於我們社會之中的種族歧視,這本身就是一樁不斷在醞釀的災難。
面對這麼多的悲傷和不安?沉重是必然的。但阿姨會盡我所能消化至今發生的事,敦促自己必須為了你們把這些都寫出來,同時不忘照顧自己的情緒需求。某方面來說,這也正是本章的重點。所以就讓我們開始吧。
悲傷五階段
但首先,阿姨想先給你一個架構,方便你了解人痛失所愛時通常會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又稱「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是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的研究成果,她於一九六九年提出這個概念。悲傷五階段適用於任何你經歷的重大失落──摯親去世、失業、受虐、監禁、天災、失戀、失去家園、受傷、診斷出惡疾等等。這些情境每個都有可能把你拖入惶然不知何去何從的狀態。
庫伯勒-羅絲醫師的悲傷五階段,在英語界又被簡稱為「DABDA」,源自這五個階段的開頭字母: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 否認:你無法「相信」壞事真的發生了。另一個可形容這個階段的字眼是「震驚」。你彷彿還沒意會到壞消息的到來。你繼續過著原本的日子,彷彿什麼也沒發生,或執著認為一定是搞錯了。你感到錯愕。你可能只是機械性地處理相關事務,不讓自己感受任何情緒。你反覆想像不同的結局,彷彿在腦中不斷重演,另一種結局就真的能成真。
- 憤怒:你漸漸意識到事情真的發生了。這不公平,你很生氣。你氣沖沖地想揪出罪魁禍首和事發的原因。你咆哮嘶吼、板起臉孔、摔東西洩憤、對人沒好臉色、胡亂發洩怒氣。你失望、懊惱、憤怒 。
- 討價還價:你想挽救這件事,好免去事情造成的傷痛。如果你對這件事負有責任(例如你做的某件事導致另一半離開你、害你失去工作或被捕),通常你會設法想要彌補或發誓不會再犯。如果你算是狀況下的受害者(例如你在意外中受傷、診斷出惡疾、遭受虐待),你會向天發誓,如果上蒼能免去你的苦痛,你一定會好好做人報答恩情。
- 沮喪:你的發誓和討價還價盡皆成空,你對現狀陷入深深的絕望。你退縮不與人接觸,對周圍人事物去興趣,幾乎找不到生活的動力。
- 接受:你接受了事情已然發生,你改變不了什麼,但從今往後的行動和選擇依然操之在你。你可以探索其他選項、制定計畫,然後向前走。
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完整的五階段,且有的階段可能持續數月,有的更會持續幾年。只要記住這個基本架構,有個大概的認識就可以了,這是遭遇壞事後,人類自然會經歷的情緒和心理轉化過程,遭遇失落或劫難後,很長一陣子感覺不正常是很正常的事。
在這裡,我會先分享一些個人經驗,之後在「別只聽我說」的段落,你會讀到其他人如何走過人生困境。我在這之間也會延伸分享幾個建議。這些故事也許和你的狀況不盡相同,但重點是參考他人消化、克服、繼續前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普世眾生身上其實都通用。看著別人熬過難關,能讓你在自己的通關路上更為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