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人,衡量一個英雄,看的是他能將自己發揮得多好。──弗麗嘉皇后,索爾之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可能是感恩節,親戚喜宴,或其他家族團聚的場合。某個你久未謀面的人走向你,劈頭就是那些問題:
「你打算上哪一所大學?」
「你在哪裡工作啦?」
「還在讀書嗎,在讀什麼?」
「交女朋友了沒?」
你的眼珠子先瞥向一邊才又回到中心。你的大腦飛快翻找所有可行的回答,同時一邊努力思索,是該選擇給對方正面感受的答覆敷衍過去呢,還是該選擇比較誠實的答案,但有可能引來困惑、失望或當眾批評。你把重心移向另一腳,開始解釋……你打算先在社區大學修些學分再轉升大學;你主修電腦科學;你在錄試唱帶;你在政治運動團體實習;你在建築業工作;你剛進非營利組織出初階工作;你在餐廳打工等待試鏡機會;你在讀教育學碩士;你和朋友有創業想法;你在華爾街每週上班一百小時;你開共享計程車;你其實對人生沒半點該死的頭緒;你的女朋友其實是男朋友,或者大肚子了,或者來自一個你知道這名親戚不會明白或不願意明白的生長背景。
親戚的反應可想而知。
你的答案假如令親戚聽了滿意,你可就光彩了。你會得到燦爛的笑容、擊拳慶賀,可能還會聽到一聲「你真棒」。假如他們臉上出現「是哦?」的表情,那就不太妙了,他們會勉強抿出微笑,點頭裝作在聽,但卻掩飾不了心中的批判。假如對方本來就不識好歹,更會直接恥笑你做的事異想天開、腦子有洞。(我就實際遇過一次,心情真是壞透了,等會兒再告訴你。)但我猜最折磨人的反應,是對方根本不理解你說的事,你想進一步解釋,對方卻無意努力聽懂你的意思,不想了解你,也懶得認識你的喜好或個性,直接就把自己的欠缺理解化作對你所屬世代的批評:「你們千禧世代到底都在想什麼?我年輕的時候,人人都知道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好好做到退休。」他喋喋不休地發表意見,你忍不住環顧四周,盼有誰能救你脫離苦海。
何謂成功,誰說了算?
小時候,我們只不過希望父母以我們為榮。事實是,這個希望到了長大後也沒變。就拿我當例子吧:我現在五十三歲,我父親在我二十七歲過世,幾乎是半輩子之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每當有人稱讚我的成就說:「你父親肯定以你為榮。」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落淚。父親的認可與否為什麼依然重要,我也不太確定,但確實對我意義重大。
有的時候,你可能會選擇能討好親戚的答案,即使答案並不符合你實際的處境、計畫或夢想,阿姨不會因此責怪你。在很多家庭或團體當中,「成功」的定義十分狹隘,只有就讀「對的」學校、從事某幾種職業、與門當戶對的對象交往、薪水或地位在一定程度以上,才被當作有成就。假使你正走在這條路上,想必也從周圍你在乎的人得到不少讚許,我們也就不客氣地直說吧,被人讚許感覺真的很舒爽。如果這件讓旁人覺得光彩的事,確實也正好是你想做的事,或者你身邊的人能夠愛你本來的樣子、欣賞你的選擇、接納你重要的另一半,阿姨要跟你道一聲恭喜。只是別把這種情況看作理所當然。
但事實是,心理諮商師診間的沙發每天都被重量壓得凹陷,許多四十多歲到五十多歲的成年人明明做了他「該做的事」,成為了他「該成為的人」,卻感到極度不快樂;換句話說,他們按照上述討論的狹隘定義功成名就了,如今卻因為不清楚自己在人生中其實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痛苦萬分。阿姨在這裡嘮嘮叨叨,就是希望未來有一天躺在心理諮商師沙發上的那個人不是你。這不是要譏笑心理諮商──我是心理諮商的忠實粉絲兼受惠者。阿姨只是要說,別因為害怕讓父親失望而做了會後悔的決定,到頭來心中為此所苦。
不只是父親,母親也是!乃至於父母的朋友、親戚長輩、你們族裔的社群文化。祖父母常常是最嚴重的。(真實案例:我一個大學同學出身於東岸的有錢人家,她捨常春藤盟校來讀史丹佛大學,結果祖母和她斷絕關係,是真的付諸法律的斷絕。)我在大學裡當輔導主任的時候,遇過很多同學因為「不得不」迎合家中期待選讀特定科系,或多或少都出現憂鬱的症狀。你一定猜得到都是些什麼科系吧?不是經濟財金、法律預科,就是理工科或醫學預科。(我還沒遇過誰被家裡逼著主修哲學或戲劇的。)
我在史丹佛認識很多醫學預科生一直都在等待有一天時機成熟了可以告訴父母,自己其實並不想當醫生。他們似乎覺得只有在當上醫生以後,時機才算成熟。同樣是生活在矽谷的五十多歲中年人,我認識一些非常有錢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在人生遊戲許多方面都大獲全勝(有金錢,有名望,可能還小有名氣),但卻也感覺到自己真心想要的人生正在擦身而過,尤其到了這個年紀,機會流逝的速度似乎更快了。(金錢地位和附帶而來的一切,都粉飾不了不快樂。)
你要當哪一個呢?了解自己的天賦使命,勇敢追求不受旁人想法左右的人?還是四、五十歲才忽然驚覺,自己人生至今都是因為害怕讓人失望才做出這些選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