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Deco
Go To Top
首頁 > 精選書摘 > 投資指標看這些,你在意的投資盲點都有解
精選書摘
2025-04-24

這次要了解的指標是想尋找低點,或海外投資時可以靈活使用的殖利率和配息率。我個人在投資指標中參考最多的就是殖利率和配息率,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股息發放是將銷售額中除去費用後,將剩下的部分金額返還給投資者,但股息發放的方式非常多元,且各有利弊,若能找到適合自己投資策略的配息方式,在投資上也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想靠股利增加被動收入一定要知道「殖利率」

這裡當成是和朋友一起創業一家炒年糕店,假設兩個人各出資1億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A和B的股份各為50%,販賣炒年糕後,一年內產生了3億元的銷售額,且有1億元的原材料費用和1億元的管理費、稅金、以及其他費用。
 
3億元(銷售額)-1億元(原材料費)-1億元(管理費、稅金、其他費用)=1億元(淨利)
 
A和B透過炒年糕事業1年間賺取的淨利為1億元,兩人各擁有50%法人持股,因此各擁有5,000萬元的權利,但是為了設立二號店,沒有將淨利返還股東,而是作為再投資來使用,投資者自然得不到報酬。假如淨利1億元中的50%用於再投資,50%作為股息發放,A和B將按照淨利潤1億元的50%,根據投資比例,每人可領取2,500萬元的股息。這裡還有第三條路,不開二號店,也不給股息,那麼1億元的淨利將原封不動地累積在公司帳戶上。

這裡值得關注的是發放股息並非義務,股份公司即使賺了錢,也可以不返還股東,而是累積在企業自己內部,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得不到報酬。實際上,上市公司多半都會配息,但也的確有企業是完全不配股息的,如一般新創企業普遍不配息,處於銷售增長階段的企業,也可能為了擴大業務而發放的股息較少。
 
但是在充分實現外部增長的企業中,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投資者就可能收回資金,畢竟投資的目標就是為了獲利,將自己的資金暫時借給公司,但如果企業用投資者的錢獲得了收益,投資者卻無法回收。況且現在就算是小散戶人也能投資全球市場,若對本土企業不滿意,隨時都可以把眼光轉移到其他國家,如果只固定賺股息為目標,也可以比較各國企業發放股息的習慣,就能知道韓國和美國市場有多麼不同。

配息率如何影響市場活絡?


 
2010年到2017年年間,韓國上市公司賺取的淨利對比配息率為20%,這是什麼意思?假設整個上市公司一年內獲得100兆元的淨利,總股息約為20兆元,以2020年三星的特別股息來說,對比2019年追加分配了約10兆元的股息,韓股上市公司的配息率增加到50%,但是除了三星之外,國內股市仍然呈現平均配息率10%左右的低水平。
 
如果全世界企業的配息率多半在10%到20%左右,那麼當然沒問題,但是在中國就會因為國營企業舉著「共產主義」的「共同生產精神」旗號,表現出超過30%的股利發放率(以2018年為基準);日本的企業平均配息率也達35%(以2016年為基準),世界第一金融市場─美股的配息率更高達50%(以2016年的標普五百為例),韓國企業的平均配息率與美國相比,連一半都不到,與中國相比只有三分之二左右,從重視股息發放的投資者立場來看,韓國股市的確不具魅力。
 
2020年韓國股市大幅上漲,終於擺脫了被困十年的箱型,KOSPI目前維持在3,000點線。在2020年秋天KOSPI突破2,400點時,大部分證券公司預測KOSPI到年底將到達2,600點水準,但是2020 年12月KOSPI就到達2,800 點,2021年1月開啟了3,000點的時代,2019 年KOSPI平均值為2,000點,新冠肺炎爆發後上漲了約50%。
 
很多人在如此猛烈的上漲趨勢下,對韓國股市的評價仍然比其他國家低,以2020年為基準,KOSPI20010指數的本益比為24.1,因為美國、歐洲、日本等開發中國家股價指數的本益比平均值足足有30.4,韓國股市被低估的最大原因就是配息率過低,對於全球投資者來說,殖利率和配息率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指標。

有償增資:是利多還是利空?
 
接下來要了解的內容是有償增資和無償增資。前面說企業可以透過IPO發行新股並募集投資金,但是在進行IPO後運營事業,會出現需要再追加資金的狀況,在事業擴張的過程中,一定會不停地增設工廠或併購有潛力的企業等行動,那麼已經進行IPO的企業如何募集追加資金?當然不能一需要錢的時候就反覆進行IPO,因此這種時候可以代替使用的機制就是「有償增資」。
 
如果說IPO是非特定多數投資人「公開募集」(公募)的程序,那麼有償增資則可以看作是「特定」對象募集投資金的程序。市場上最常用的方法是第三方配額有償增資,和股東配股有償增資。
 
首先,第三方配額有償增資是指向特定人發行新股票,並收取投資金,大部分是大股東或大股東的熟人,或是有特殊關係的集團支付投資金的方式,這時發行的新股票大部分被賦予1年以上的「義務持有期限」,根據參與其中的第三方投資目的,既有「利多」的作用,亦起到「利空」作用。

第三方配額有償增資

因為企業營運存在問題,如果大股東使用貸款等方法來參與有償增資的話,之後公司經營正常時,可以將追加配額(分配)的股份賣給市場,因此可能會成為潛在的利空因素,或者「私募基金」等財務投資人如果聽到企業的困難情況後,進行投資,這也會在之後正常化的過程中,出現一舉湧入市場的量,因此成為潛在利空因素的機率很高。在此種情況下,市場投資者比起長期投資該企業股票,以期待高報酬率,更應該考慮有償增資參與者的賣出時間點,並選擇獲得短期價差的策略。
 
相反的,也有以「收購企業」為目的,來成為新大股東的投資者,用作為第三方配額有償增資來參與的情況。
 
有以借殼上市為目的執行投資的情況,也有在目前大股東出售企業的過程中,相關企業為了擴大事業而執行投資的情況。總而言之,若有新投資者投入大量投資金這一點,是對企業成長性的高度評估,因此市場參與者很有可能認為這是「利多」,會選擇買進或持有股票。

股東配額有償增資

另一方面,股東配額經有償增資會出現什麼變化?有人可能會這樣想,在有償增資時,對於為了企業成長的設備增設資金或併購等,不會有大股東或大股東的特殊關係人參與有償增資嗎?這種投資比起大股東勉強地獨自去執行新投資金,透過「股東配額有償增資」來募集投資金的情況會更常見。但是股東配額有償增資需要考慮的情況很多,因此在決定買進或賣出時需慎重決定。
 
首先,可能會對目前股價和有償增資發行的新股的價差感到困惑,在募集新的投資資金時,一般在當前股價上適用一定的折扣率來確定新股價格,舉例來說,如果現在的股價是每股5萬元,那麼有償增資價格可以定為現在股價中折扣20%的4萬元,如果企業的前景一片看好,以每股5萬元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很有可能購買每股4萬元的新股,也有可能繼續長期投資。但是如果企業的未來成長性不明確,目前股價被高估的話,發佈有償增資的當天拋售股票的可能性就很高,或者只持有到有償增資除權日為止的股份,之後只接受新股票的權利,當然就要賣出既有的股票。現有股東可以以低於市場價格20%的折扣價買進比現價優惠的新股,因此在發行新股的同時,也可以全部賣出賺價差。最後根據企業的情況和有償增資目的,市場對股東配額的有償增資解釋上可能會有所不同,從這一點來看,這是對一般散戶較不利的市場機制。

SHARE
  • Download

    Taber金泰亨

    韓國串流直播平台AfreecaTV的人氣直播主,主持財經節目「說明王Taber」。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開始投入股票投資,在動盪的股市中找到低點買進,從此認真鑽研。 他主持的《說明王Taber》涵蓋股市投資各層面,包括即時行情、產業分析、財報、全球經濟趨勢、買賣時機等,本書是他主持節目4年的精華,包括教觀眾如何從虧損到獲利的方法,對於依靠運氣或感覺進行投資的新手們,Taber就是最佳導師。
    VIEW MORE
Category Deco
FURTHER READING

精選書籍

  • 致富的心魔 誠品立
    致富的心魔 誠品平

    致富的心魔【誠品獨家書衣版:永不滿足的史矛革】

    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 安德魯・威金森
      Ann Chen
  • 致富的心魔 一般立
    致富的心魔 一般平

    致富的心魔

    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 安德魯・威金森
      Ann Chen
  • 數位帝國
    數位帝國

    數位帝國

    全球科技監理之戰
    • 安努・布拉福德
      Anu Bradford
  • 魔球投資學金律
    魔球投資學金律

    魔球投資學金律

    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
    • 麥可.莫布新
      Michael J. Mauboussin
  • 我全都要
    我全都要

    我全都要

    顛覆大腦二選一慣性的進階思維
    • 溫蒂‧史密斯
      Wendy K. Smith
    • 瑪麗安.路易斯
      Marianne W. Lewis
  • 網站的書封檔案 5
    網站的書封檔案 2

    深海征途2030

    地球最深的拓荒行動,權力、資源與科技的終極賭局
    • 勞拉.特雷特韋
      Laura Trethewey
  • 感電_鋰戰書封2
    感電_鋰戰書封

    鋰戰

    全球能源競爭的未來真相
    • 厄尼斯特.謝德
      Ernest Scheyder
  • 解讀市場預期
    解讀市場預期

    解讀市場預期

    從股價判讀獲得超額報酬(全新修訂版)
    • 阿爾福雷德‧拉帕波特
      Alfred Rappapor
    • 麥可.莫布新
      Michael J. Mauboussin
  • 超智慧,感電出版
    超智慧,感電出版

    超智慧

    AI風險的最佳解答
    • 尼克.伯斯特隆姆
      Nick Bost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