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人才真正邁開他們的大步。經過三年狂熱的動員,他們不但崛起成為史上最大的遠征強權,同時在許多舞台上執行整合的軍事行動,並在戰後成為佔領所有戰敗國的唯一交戰國。
還不只如此。在邁進羅馬、柏林和東京的路上,美國人發現自己控制了所有三個大陸、兩個大洋盆地的經濟、人口和流通的關鍵節點。藉由租借協議和直接的兩棲攻擊,美國人現在控制可以攻擊西半球和東半球的所有重要發射台。加上擁有龐大的戰時海軍,美國人很自然地變成歐洲和亞洲問題的決定因素,不管是金融、農業、工業、貿易、文化或軍事方面的問題。
如果歷史上有過一個強權有能力嘗試支配全球——成為一個新羅馬帝國——那就是美國。而如果有一個好理由讓美國做這種嘗試,那就是在德國的戰火平息後蘇聯崛起所引發的核子競賽。
但這並未發生。
反而美國提議與它的戰時盟友達成一項協議。美國人將派遣他們的海軍——唯一撐過大戰的大國海軍——巡邏全球海洋和保護所有國家的商務。美國人將開放市場——唯一撐過戰爭的大國市場——給盟國出口所有產品以協助它們恢復繁榮。美國將擴大戰略大傘以覆蓋所有國家,以使美國的所有盟邦不必再擔心被侵略。
但有一項但書。你必須在美國炮製的冷戰中選邊站。你可以既安全又富裕,可以盡情發展你的經濟和文化,但你必須與美國人站在一起(實際上是站在前面)對抗蘇聯。美國人無需打造一個全球範圍的帝國,只要賄賂盟國來圍堵蘇聯。這種作法的代表詞就是以新罕布夏滑雪勝地為名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協定——在展開諾曼地登陸後不久,美國首次在這裡宣布這套體系。也許一般人較熟悉的是二次大戰後的自由貿易時代,或簡單的說是全球化。
美國踏上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戰後,美國以布列敦森林協定創造全球化的秩序,從根本上改變了遊戲規則。美國沒有征服它的盟友和敵人,而是提供和平與保護。美國藉由把幾乎所有過去相互征伐的帝國——有些國家甚至彼此展開割喉式的競爭持續數世紀——拉攏在同一個團隊,以改變區域地緣政治。帝國間的敵對讓位給國家間的合作。布列敦森林協定的參與國間禁止軍事競爭,促使那些前帝國(和帝國的前殖民地)不再把目標放在陸軍、海軍或邊界,而是基礎建設、教育和發展。
這些國家不再為糧食或石油而爭鬥,而是每個國家都能獲得全球範圍的貿易通路。它們不再必須擊敗其他帝國,而是能獲得本國的自主權和安全。比起至今一萬三千年的歷史,這是相當好的交易。而且它運作得非常好。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短短」四十五年間,它不但成功地圍堵蘇聯,而且讓它窒息而死。布列敦森林體系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長和最深入的經濟成長和穩定期。
……
布列敦森林協定不是一個傳統的軍事聯盟。為了對抗蘇聯,美國人利用對大洋的控制和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收買了一個聯盟。美國提倡全球貿易並為盟國的出口提供一個無限的市場。在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布列敦森林聯盟喪失了它存在的理由。戰爭既已結束,有什麼理由期待美國人繼續為這個聯盟花錢?那就像在你繳完房子的貸款後繼續付錢給銀行。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美國人似乎懶洋洋地轉進到一個沒有固定形狀的中間地帶。只要歐洲人和日本人願意遵守美國人的區域防衛計畫,美國將繼續維持全球秩序。在蘇聯崩潰後,俄羅斯陷於混亂,伊斯蘭世界變得較平靜,歐洲人的成本似乎已下降,收益也隨之升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南斯拉夫的分裂——一場相當深奧難解的事件,其影響並未危及任何北約國家的安全。中東最熱的事件是偶爾爆發的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在亞洲,崛起中的中國逐漸解開毛澤東的教條,但中國是嚴重軍事威脅的說法還是一個笑話。在如此有利的環境下,沒有人會想破壞這種穩定的情勢。
一九九○年代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十年。美國提供強大的安全保障。沒有嚴重的國際衝突。全球貿易深入前蘇聯世界,也深入沒有參與冷戰的國家。美國照管安全和提供市場通道的成本逐漸增加,但在和平與繁榮的環境下,一切似乎還能管控。德國統一。歐洲統一。亞洲四小龍長吟。中國快速發展,壓低了全球的消費者產品價格。資源生產國,不管是非洲、拉丁美洲或南方大陸國家都大發利市,促進了世界更多區域的工業化。跨越全球的供應鏈不但使數位革命變得可能,而且不可避免。黃金時代。我們都認為這是常態。
但它不是。
後冷戰時代之所以可能,全因為美國繼續承諾一個暫停地緣政治競爭和資助全球秩序的安全典範。隨著冷戰安全環境改變,這項政策不再與需求匹配。我們認為常態的的時代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最扭曲的時刻。實際上它極其脆弱。
而它已經結束。
全球化與去全球化
在一個安全而全球化的世界,這種混合模式可能緩慢發展,只要商品能繼續流出和錢持續流入。但在不安全而分裂的世界,貿易受到許多限制,這些國家面對的最大問題將不是直接的國家崩潰。這些國家的人口極易受遙遠海外發生的改變影響。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活水準的工業技術不會消失,但如果貿易中斷,這些技術可能斷絕。如果有任何事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商品流出或收入和產品的流入,很可能整個國家將因而瓦解,同時出現嚴重的大規模飢荒。經濟發展、生活品質、長壽、健康和人口增加,都取決於全球化的運作。或者——就這種情況來說——去全球化。
……
結合地緣政治學和人口統計學,我們知道未來將不會出現新的龐大消費系統。更糟的是,拜美國的不作為所賜,全球經濟的餅不只是會縮小,而且它正在碎片化成為不整合的小塊。
想想你居住的城市。如果它需要的一切製造業產品、食物和能源都必須自己供應呢?即使你的城市是上海或東京、倫敦或芝加哥,你將不可能再過你現在的生活。如果美國秩序所做的是把世界的大部分地方裝進一個單一的「城市」,我們都專精於各自擅長的事——不管是摘酪梨或切削金屬、純化丁二烯或組裝快閃硬碟、架設風力渦輪機或教導瑜伽——然後我們以販售我們擅長做的事所獲得的收入,購買我們不擅長做的產品和服務。這並不完美,但它促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進步,帶我們進入數位時代,並創造了對愈來愈高階教育的愈來愈大的需求。
但這些都不是「常態」世界的自然結果,而是美國創造的安全和貿易秩序的人為結果。如果沒有世界和平,世界將變小。或者更精確地說,一個大世界將碎裂成幾個小世界(而且經常是相互敵對的小世界)。
老實說,我們既有的各種主義都完全沒有能力管理未來的挑戰。
- 無法帶來成長的資本主義將製造大規模的不平等,那些已經有政治關係和財富的人將操縱制度,以控制愈來愈大部分的愈來愈縮小的餅。其結果往往指向社會爆炸。看眾多例子中的三個就能了解情況將如何惡化:大蕭條期間美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鏽帶(Rust Belt)的去工業化導致川普在該地區的崛起,以及黎巴嫩內戰引發的全面社會崩潰。
- 社會主義的前景還會更黯淡。即使餅能變大,社會主義也無法創造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成長水準,何況餅正變小。社會主義也許能保持經濟平等,但那也不太可能拯救這個模式。與至少菁英可能勉強度過難關的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下的所有人情況將逐年惡化,其終局可能是大規模動亂和國家分裂。
- 法西斯統合主義可能藉由外包經濟的實際管理工作給大公司而提供一個選項,但最終它將面對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一樣的問題——權力集中在大公司造成的不平等、經濟大餅縮小的退化性停滯——而由於政府顯然控制大局,其結果將是從互相指責轉變成揭竿起義。
- 最後剩下指令式共產主義。悲哀的是,它可能是四種主義中最可能存活的一種。但它只有藉由《一九八四》式的政治宣傳獨裁統治鎮壓輿論,粉碎人民的靈魂到一定程度才能辦到。當然,它仍會具有我們已知這種模式有的各種缺點:只有在管理這種指令式經濟的人猜對哪些技術將能勝出,和哪些產品將被需要,以及如何取得製造它們的相關原料投入,它才真正行得通——而且每一次都必須猜對。
我們將不只是面對一個人口結構導致的經濟崩潰,而是面對一個五百年經濟歷史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