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東亞遊戲,對戰雙方在長寬各十九格的棋盤上以黑白棋對奕。目標是用你的棋子包圍對手的棋子。一旦包圍對方的棋子,就可以把它們從棋盤上移走。規則差不多是這樣。
儘管圍棋的規則很簡單,但下起來卻極其複雜,遠比西洋棋複雜多了。西洋棋中,雙方各自走三步棋後,棋盤約有一億兩千萬種可能的布局。但圍棋下三步棋後,約有兩千兆種可能的布局。總計,整個棋盤有10的170次方種可能的布局,簡直是天文數字。
大家常說,圍棋棋盤的潛在布局比已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還多。事實上,潛在布局的數量是原子數量的一百萬兆兆兆兆倍!可能性這麼多,土法煉鋼的學習法根本沒指望。1997年,IBM的深藍(Deep Blue)在西洋棋賽局中擊敗了棋王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靠的就是所謂的蠻力技術,也就是說,用演算法有系統地盡量去處理最多種走法。但是,遇到像圍棋這種走法近乎無窮無盡的賽局,這種方法就沒輒了。
2015年我們開始研究圍棋時,多數人認為稱霸世界的程式還要幾十年後才開發得出來。Google的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鼓勵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任何進展都值得讚賞。AlphaGo最初的學習方式是觀看十五萬場人類專家對奕。我們對AlphaGo的最初表現感到滿意,接下來關鍵的下一步就是開發出大量的AlphaGo副本,讓它反覆跟自己對弈。這表示演算法能夠模擬數百萬場新的棋局,嘗試以前沒玩過的棋步組合,藉此更有效率地探索各種可能性,並從中學習新的策略。
接著,2016年3月,我們在南韓舉辦了一場比賽,讓AlphaGo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Lee Sedol)對奕。賽前,沒有人敢說誰會贏。在第一局開始之前,多數的分析師認為李世乭會贏。然而,令我們又驚又喜的是,AlphaGo贏了第一盤棋。第二局出現的第三十七步棋如今在AI界和圍棋界都成了傳奇。那步棋令人費解,AlphaGo似乎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選了一個經驗老道的棋手絕對不會考慮的輸棋策略。現場直播的解說員都是最高段的專業棋手,他們說這是一手「奇怪的走法」,並懷疑這是「錯誤」。那一手實在太不尋常了,李世乭花了整整十五分鐘來思考下一步,甚至起身到外頭散步。
我們從控制室觀看那場棋局,緊張的氣氛感覺很不真實。然而,隨著終局逼近,事實證明,那手「錯誤」的棋步其實是關鍵。AlphaGo又贏了,圍棋策略正在我們的眼前改寫。我們的AI發現了數千年來最聰明的棋手從未想過的概念。短短幾個月內,我們就可以訓練演算法來發現新知,找出看似超人的新見解。我們如何更進一步呢?這種方法也可以套用在現實世界的問題上嗎?
後來,AlphaGo以四:一擊敗李世乭,而這只是個開始。後續的軟體版本(比如AlphaZero)摒棄了人類之前的任何知識,讓系統直接自我訓練,與自己對弈數百萬次,從零開始自學到擊敗原始版AlphaGo的水準,中間完全沒用到任何人類棋手的智慧或輸入。換句話說,只需要一天的訓練,AlphaZero學到的圍棋知識就能超越人類所能傳授的全數經驗。
AlphaGo的勝利預示著AI新時代的到來。這一次,與DQN不同,過程向全球數百萬人直播。在全球觀眾的面前,我們的團隊擺脫了研究人員所謂的「AI寒冬」(指研究資金枯竭、世人對AI領域敬而遠之的時期)。AI捲土重來,終於開始展現實力。席捲全球的技術變革再次興起,新浪潮開始出現,而這只是開端而已。
從原子到位元,再到基因
近代之前的技術史,一言以蔽之,可說是人類在探索原子的操縱。從火到電,從石器到機床,從碳氫化合物到藥物,亦即第2章所描述的歷程,本質上是一個龐大的展開過程。這個過程中,人類逐漸擴大了對原子的掌控。隨著掌控變得更加精確,技術逐漸變得更加強大、複雜,催生了機床、電氣工藝、熱機、合成材料(如塑膠),並開發出能夠治癒可怕疾病的複雜分子。根本上來說,這些新技術的主要驅動力都是材料,亦即對其原子元素做愈來愈多的操縱。
然後,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技術開始在更高的抽象層次上運行。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意識到資訊是宇宙的關鍵屬性。它可以用二進位的形式表示,也可以以DNA的形式,成為生命運作方式的核心。1與0組成的字串,或DNA的鹼基對(base pair)——這些不止是數學的奇妙元素而已,它們是根本,而且非常強大。了解並掌控這些資訊流,就能穩步打開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新世界。先是位元(bit)、接著是愈來愈多的基因,它們都取代了原子,成為發明的構成要素。
二戰後的幾十年間,科學家、技術專家、創業家創立了電腦科學與遺傳學領域,以及許多與這兩個領域有關的公司。他們開始各自推動革命——位元革命與基因革命。這些革命涉及資訊的流通,並以前所未有的抽象與複雜度運作。最終,這些技術成熟了,促成了智慧型手機到基因改造米等多元的創新。然而,我們能做的還是有限。
如今,那些限制被打破了。隨著更高階技術的出現,我們正接近一個轉折點。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主要是以兩項通用技術為基礎,這兩項技術都能在最宏大及最精細的層面上運行:AI與合成生物。我們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第一次直接涉及人類世界的兩個根本屬性:智慧與生命。換句話說,技術正經歷一場蛻變。技術不再只是一種工具,它將改造生活,與人類智慧互相抗衡,最終將超越人類智慧。
以往技術無法進入的領域,如今對技術敞開了大門。AI讓我們能夠複製語言、視覺、推理。合成生物的根本突破使我們能夠對DNA進行排序、修改,現在還可以列印DNA。
我們把掌控位元與基因的新能力套用到材料上,這讓我們更能掌控周遭的世界,甚至精密到原子的層面。原子、位元、基因在一個相互增強、交叉影響、不斷擴展能力的動態迴圈中融合。我們精確操縱原子的能力,促成了矽晶圓的發明。晶片使機器可以每秒做數兆次的運算,使我們有能力破解生命的密碼。
雖然AI與合成生物是新興通用技術浪潮的核心,但它們的周遭有許多具有出奇強大影響力的技術,包括量子運算、機器人技術、奈米技術、潛在的豐富能源等等。
即將到來的浪潮將比史上任一次浪潮都更難駕馭。這場浪潮更為根本,影響更加深遠。我們需要了解浪潮及其輪廓,才能預測二十一世紀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