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常會遇到只靠「年資」生存的工作者。這些人一旦轉換環境或面對新的科技浪潮,幾乎無法跟上(雖然普遍認為自己年資就是價值的人,不會承認自己只有年資)。他們會緊抓著過去的做法與想法,最後才會發現「潮水退了,原來自己沒有穿褲子」。因此,持續累積自我價值其實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只是因為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常被歸類為重要但不緊急)。
中職史上首位千勝總教練洪一中,在他的《勉強自己,我才會是洪一中》一書中,有段很有意思的邏輯思維。洪總帶隊時,常常要求球員多加練習,球員會覺得練習量太多。但洪總認為練習並不是只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延續運動生涯」。洪總時常跟球員說:「你們現在練這些,是在為五年後的自己做準備。你們現在練得很扎實、練很多,只是延長你們的運動生命,如果當下成績也有打出來,要想成那只是附加的價值。」
未來,你的價值在哪裡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但有人在嘗試描繪與創造未來。
「你想在清晨醒來時充滿希望,相信未來會是美好的——這正是成為太空文明的核心價值所在。它代表著對未來的信仰,相信未來會比過去更美好。我無法想像有比踏上宇宙間的旅程更令人興奮的事情了。」這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SpaceX 的願景,談到對未來人類的生活想像與規劃,這是一張未來路徑的藍圖,因此你會發現SpaceX 不同型號的火箭,每一次發射的任務目標,包含支援行動、軌道測試與座落點位都不相同,但都在實現對於未來太空生活的感知與探索可能性。
比爾.蓋茲於個人部落格「Gates Notes」(分享所遇到的人、正在閱讀的書籍與正在學習的內容)。他談到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新篇章的機會:「今年讓我們一窺AI 將如何塑造未來,隨著2023 年即將結束,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思考當今年輕人將繼承的世界。現在,我更多地思考她(孫女)將繼承的世界,以及幾十年後,當她這一代人掌權時,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我可以開始想像:她將使用的工具,她與親人保持聯繫的方式,這些創新將有助於解決問題。」
為何人類對於未來充滿想像並作出預測與行動?因為未來代表著「未知」,但未知的另外一面就有「無限的可能」,所以除了尋找創造未來的機會之外,並盡可能地想讓未來的可控性更高一些。
或許我們不如馬斯克和比爾.蓋茲一般,對於世界的改變沒有太多的想像,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世界的規則,因此回歸到一般人的生活日常,多數人對於未知的事物,幾乎都會感到迷惘、擔憂、恐懼或不真實的感受,我們不知道明天的重要會議能不能順利報告完成、我們不知道明天的這一趟旅程會不會有其他意料之外的事、如果有一天當你離開現在的工作,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階段會往哪裡走,儘管這些事根本就還沒發生。
對於未來的產業、領域與工作類型,更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數十年前根本沒有所謂「社群」小編、沒有影音「網紅」、沒有「科技農夫」,或許十年後這些職業會消失,而再往後數十年的工作會有「星球工作站維修員」或「空間傳送員」。
儘管對於未來的工作我們無法預測,但仍然有脈絡可循,也是讓我們少數能夠掌握的重點,那就是回歸本質的概念與做法,我們從自身的基礎開始思考,有什麼能力是我們不需靠外在工具的輔助,其實就已經具備,只是可能尚未被發掘或強化而已。
持續發揮價值需滿足一個條件
如果我們將這些關於未來需要具備的「關鍵字」,你有發現其共通點為何嗎?那些可能適應未來的能力,關鍵在於「能被移轉或放大且不會被時間所限制」的特性。而具備這樣條件的「價值」,無論時代趨勢與環境如何變化,幾乎都是短時間內很難被取代,而這些所謂能夠符合未來的價值中,多數也都會體現在「思維」、「溝通」與「情感」方面,依然圍繞在「人」本身的存在。
找出可轉移且放大的關鍵能力
我們觀察全世界關於設計課程的訓練,已經不只是強調設計的成果(造形與功能),更多練習的是多元思考、觀察問題與跨領域思維的解決方式。例如該如何運用產品與市場溝通、能快速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的方案思考、精準地預測銷售量能的成長,這都是一個商品被設計出來之後是否能夠存活的指標,而且這些經驗才是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以及創造出相較於過去更多價值的設計。
回想過去十幾年前的課程內容,隨著現代軟體已更新、技術已突破、趨勢已改變的狀態,現在我們只要描述一段文字就能透過計算自動生成畫面,用一張圖就能瞬間模擬與套用類似風格的概念。過去我們需要花三小時來產出一個成果,但是現在運用新科技,只要十分鐘就能產出幾乎完全一樣的成果,一百八十分鐘與十分鐘,數倍產能的結果,放在一起高下立判。
當然有人會說, 我現在單靠這項技術就足以謀生,看來或許如此。過去因為資訊落差與數位工具發展的關係,可能讓某項技術的學習門檻很高或學習曲線很長,需要透過長久的經驗與歷程累積,才得以轉換成為個人能力,而過去擁有「資訊落差」或「技術落差」的領域, 例如買房、投資、水電、語言、裝修、繪圖、寫作等,因為部分無法公開透明的狀況之下而產生的利潤落差,現在這中間的「落差」幾乎已經被科技所弭平。
綜觀現在的技能學習曲線,80%的學習基礎,現在可能只需花20%的時間就能掌握基礎知識,而剩下20%需要深入鑽研的進階內容,則是必要花費超過80%的時間,才得以突破到更高階的層次,這的確是能與其他人產生差異的地方,但就一般的學習成效來說,或許80%的基礎能力就足以應付工作或任務所需。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思考關於未來的價值為何,我們先檢視自己手上所擁有的工具或所掌握的經驗,除了能夠適應未來的方向之外,還需要思考是否適用於其他環境。如果只懂某一間公司獨有的派系或文化潛規則,可能去到其他不同文化的公司,就幾乎無法複製經驗,這樣的條件並不是未來能夠被移轉與放大的能力。
價值就是一場不公平的牌局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張跑馬場型的牌桌前。眼前有一位荷官,身旁坐著幾個人,大家圍繞著圓桌玩同一場牌局。然而,你發現牌桌上的每個人手中的牌數和花色都不同,有人可能有五張牌,有人可能只有一張。儘管如此,只要坐在牌桌上,每個人的目標都是贏得牌局,所有人都在尋找最佳的出牌時機。
看到這樣的描述,你內心可能會想:「這場牌局不合理啊!」、「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牌局?」、「這明顯不公平!」、「為什麼他有五張牌,可能還是同花順,而我只有一張?」等。但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場牌局。
相信大多數曾在職場工作過的人都有面試的經驗。上述牌局的情境其實與真實的面試情況「幾乎相同」。對於企業主、公司人資或獵人頭( 也就是荷官,制定牌局規則的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是所有面試競爭者(牌局的其他參賽者)。每個人都因過去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與資歷,造就了獨特的個人價值(就像參賽者手中牌的張數與花色)。人資根據目前公司內部的職務需求(參賽者尋找適合出牌的時機),來決定哪位求職者能進入公司(也就是最終贏得牌局的參賽者)。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規則就是如此。職場中多數人想要晉升、加薪與獲得權力,而彼此之間的經驗、能力與態度都不相同,有人一開始就擁有非常多牌( 先天帶來的優勢, 加上後天的努力),有些人手上有慢慢地多幾張牌(持續靠著後天努力工作換來), 有些人只會覺得自己手上牌不夠多(因為不想努力所以停留在原地),但如果你只會抱怨其他人拿著愈來愈多牌,最後只會讓其他人贏得愈來愈多場的牌局,中間的勝負也愈差愈多場。
我們重新思考一下剛剛上述的情境——「制定牌局規則的人」、「其他的牌局參賽者」、「贏得牌局」。幾乎都是你無法確認與掌握的部分,唯獨「持續增加手上的張數牌」與「尋找適合出牌的時機」,才是你可以主動掌握的事情,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最想與你分享的地方。
現在你正處於這場牌局中, 你的手牌是什麼樣子?
- 你知道自己有哪些牌嗎?
- 你知道自己有幾張牌嗎?
- 你知道自己缺哪張牌嗎?
- 你該如何逐步地建立起自己的牌組?
你的手牌代表你的價值,所以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人生階段,過去曾經認真思考過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嗎?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真正花時間想過,但只要你願意開始,一切都不嫌晚。
主動定義你的叉子
第二階段需要達到的成果,就是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叉子。叉子有三個分支,分別為「技能」、「特質」與「潛力」,也分別代表著過去經驗、現階段狀態與未來的想像,至於該如何強化叉子的分支,則要以「經驗是時間的累積,內容是量化的結果」來當成中心思維。
- 技能:從你過去的經驗,重複積累的工具。
- 特質:以現在的你來說,呈現階段的狀態。
- 潛力:指未來情境想像,回推建立的印象。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學生、有年資的工作者,或身為主管,我們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結果上。然而,我們不僅要關注「果」的成功或失敗,更需要探討這個「果」是由什麼「因」所造成的。
許多人撰寫履歷時,可能只是列出工作技能、上傳學歷與證書(也許只花了一小時、半天或一天的時間),然後就將這樣的履歷投遞到所有公司。結果往往是在幾秒內被歸類為不符合條件,而你甚至不知道原因何在。因此,建立價值的第一步,就是要讓你脫離「不符合」的那一區,轉到「符合」的那一區。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招聘人員快速看到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地方,這才是你應該做的事。
從自身角度來看,當你成功完成一件任務、達成一項目標或產生一種結果時,如果回頭審視成功的過程,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你擁有完成這個任務的「技能」,並且藉由運用個人的「特質」,展現出面對任務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行動。透過這樣的過程,積累出他人對你「潛力」的認知。重點不只在於「成果」,更在於「過程」。
如何展現價值的運作邏輯
現今我們所面對的世界,無論是市場趨勢、商業模式、科技創新、熱銷商品、消費習慣或各種問題現象的發生,背後都存在一套商業邏輯,仔細回想過去我們面對的所有商業情境,如同前段章節提到的,一定有關於時間、範圍與內容的定義,但往往我們只專注在這些現象「發生之後」的處理與見解,而忽略了這些現象「發生之前」的脈絡與成因,因此無法獲得更深入的思維經驗。
過去,無論我們學習的是視覺傳達或語言溝通,通常也都局限在一個問題配一個答案,例如:呈現比例要用圓餅圖、呈現不同年度的數據要使用折線圖或長條圖,但沒有去思考為何使用圓餅圖,是否只有圓餅圖可以使用,圓餅圖還能有哪些變化,或是比例要如何呈現會更好;如果遇到同時要呈現比例與趨勢,那又要怎麼設計。
要向他人展現價值, 你必須了解其中的運作邏輯,才能靈活運用各種形式來表達。這不僅是讓你未來能夠活用所學的關鍵,更能成為你真正的武器。
基於過去十餘年擔任企業核心幕僚的經歷,累積了上千場的商業提案與簡報製作經驗,以及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多元合作溝通經驗,我歸納出九種價值思考與呈現的方法,並將其整合為「價值九宮格」工具。以上「價值九宮格」既是一種思考模式,也是一套實用的呈現工具。它涵蓋了市場上常見的九種商業思維,能幫助你更有系統地分析問題、整理思路,並找出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在實際應用中,你無需同時運用所有九種模式。只要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其中最適合的幾種作為核心。不僅能讓溝通對象快速理解你的內容,還能在持續的互動過程中,無形中塑造你的個人價值。
- 切割:如同切分蛋糕,可使用於分類、組合或拆解特定單一主題的呈現方式。
- 兼具:就是左右雙手,需要說明兩種項目的存在關係,並且都是必要存在的。
- 推進:好比動線指引,是一種以「連續流程」或「階段方向」的狀態呈現,每一個階段步驟都有其意義與重要性。
- 公式:等於加減乘除,概念來自於基礎的數學算式,說明一個解答的推導過程。
- 堅固:由三節點支撐,使用於說明一個穩定且平衡的狀態或需要滿足某些條件的目標。
- 區隔:打上直角座標圖,是針對某些主題的變數進行分類,探討分布與物件之間的改變或關聯性。
- 對應:隱含逆向思維,顧名思義談的是兩個以上物件彼此間的差異程度。
- 框架:形成一張地圖,針對特定議題,定義可視範圍之下的現狀、目標、原因與行動。
- 迴圈:就像跑馬拉松,所代表的元素之間都是環環相扣,並且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藉由來回循環所產生的結果。
透過熟練運用「價值九宮格」,你將能更全面地把握問題本質,提升商業溝通表現,並強化自身的價值定位和競爭優勢。接下來,我們將概略介紹價值九宮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