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Deco
Go To Top
首頁 > 精選書摘 > 如何善用大眾交易心理,在市場中找到你的優勢
精選書摘
2025-04-21

分析師的預測比其他人準,是因為他們比較會預期可能的股價動態。儒斯・富勒(Russ Fuller)是加州聖馬刁富勒與泰勒資產管理公司(Fuller and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投資組合經理人。富勒曾寫過:「比市場更好的預期是所有α(注:α與β是兩個衡量基金績效的重要指標,α表示與市場無關的基金報酬,β測量的是基金績效與市場的相關性。)的根本。」α是投資組合經理人高出標竿的績效值。標竿通常是指和基金買進的股票具有類似規模、成長或價值特質的股票指數。

投資人該如何增進預期能力以提升α?富勒認為,投資人可以培養以下三種優勢中的一種。第一,取得更多關於公司基本面或市場私有資訊。比較好的私有資訊通常是透過更好的研究流程取得,例如深入檢視公司的成長潛力、獲利品質、產品可行性或管理團隊等。

富勒認為,第二種增進預期能力的方法是改善資料的處理。根據計量與電腦化的資訊處理,投資人可能在基本面與財務資料中找出數學上的預測關係。此外,有些內行的分析師可以察覺企業資料中的預測關係。

第三種增進預期能力的方式是了解投資人的行為偏誤。行為偏誤是由兩種人造成的:(1)沒追求財富最大化的投資人;(2)犯系統性心理錯誤的投資人。想找出行為偏誤對股價的影響,需要對心理學有深入的了解,但獲利可能很大。富勒與泰勒的投資組合從成立開始,α就有平均近4%的水準,因此吸引許多公司跟著模仿推出「行為財務學」基金。

信念與期待:安慰劑效應

有時候成功往目標邁進的預期會產生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會啟動我們內部的資源,支持目標的達成。這種成功信念會激發支持性的神經化學物質,提高身心的耐力。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是信念、欲望與期待可以讓人改變生存狀態的例子。醫生為病人開藥時,代表病人可以復原的信念,這也強化了病人想要康復的動機。

康乃迪克大學的艾文・克希教授(Irving Kirsch)分析19種抗鬱劑的臨床試驗,研究結論是:用藥效力有75%是源自於康復的預期,而不是腦內化學物質的調整。克希表示:「關鍵因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會變成怎樣,不需要靠藥物就能看到很大的轉變。」在新藥研究中,有35%到75%的病人服用無效的糖果藥丸也能產生效果。幾世紀以來,西藥大多是安慰劑的效用。

在市場中,投資人的預期也會迅速反映在價格上。投資的祕訣主要是看投資人了解自己的預期、市場的預期以及經濟基本面的能力。市場的預期和基本面脫軌時,未來更有可能出現和預期有關的情緒震撼。例如,高本益比的網路股飆漲遠超過合理的成長預期時,顯然預期與實際的差距就會開始縮小,因為這些股票無法讓投資人持續抱持不切實際的目標。

股票的本益比通常是反應投資人對成長的預期。諷刺的是,低本益比股票(預期成長低)的長期表現往往優於高本益比股票,這就是價值投資的一大宗旨(參見第23章)。價值投資策略之所以效果好,是因為投資人預期低比較可能產生正面的驚喜,所以對低本益比的股票會產生更多的正面感情。高本益比股票往往讓人失望,因為「好消息」已經反映在價格裡了。

解讀新聞

每天股市收盤後,記者會請交易員解盤,說明當天市場變化的背後原因。他們的解釋通常具體而合理,以最近事件的因果關係來解釋股市行情。例如,1987年10月19日以後,全球股市崩盤,BBC把市場暴跌歸因於理性的新聞性恐慌:「大家日益擔心利率上漲與美元貶值,導致交易量減少。美國轟炸境外油井以報復伊朗攻擊的消息導致行情更加惡化。」

其實BBC的邏輯有誤,因為它把恐慌全部歸結到最近的價格變動與全球事件上。新聞與價格變動的確會影響投資人的情緒,這類事件會對投資人的感覺產生正面的反饋效果,但是大家驚慌的程度並不是反映稍微負面的消息,投資人早就已經等著在10月那天驚慌了。

BBC發表那篇報導後,編輯事後坦承:「事件之後,關於市場崩盤的原因,大家持續爭論了好幾年,但經濟學家一直無法提出引起黑色星期一的單一因素。」如今回顧往事,大家已經捨棄新聞導致崩盤的說法,還給不確定性一個公道。

BBC為什麼想以單一因素解釋驚慌?或許是因為觀眾對不確定性及失去掌控感到不安。當你聽到投資人驚慌時,你會馬上想知道他們為什麼驚慌。「因為他們害怕」並不是令人滿意的解釋,「因為他們過分自信」也不夠有說

服力,「因為利率上漲」剛好可以符合當時的心態。市場評論隨便推論的缺點,就是直接把投資人的情緒(例如恐懼與貪婪)歸因於最近的新聞事件,但是壞消息不一定會引起恐懼或改變市場。為什麼有些新聞會引起恐懼,但幾個月後的類似新聞卻毫無反應?投資人如何解讀新聞與事件,是看他們對未來的情緒看法而定。樂觀的投資人把價格暴跌視為進場搶便宜的機會,悲觀的人則把它看成全球金融體系崩盤的證據。

有趣的是,有時候非常負面的新聞也無法撼動樂觀的市場,非常正面的新聞也無法挽救空頭市場。在這些時候,投資人集體受到情感防衛機制的左右。情感防衛機制是指投資人發現新聞和他們堅信的想法矛盾時,刻意扭曲詮釋新聞的自欺形式。

以「學習」為目標,改善投資技巧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凱洛・德沃克(Carol Dweck)數十年來潛心研究心態對成功的影響。她發現,雖然樂觀心態對成功很重要,但對個人成長與學習感興趣及感到好奇會更有幫助。什麼原因會讓人感到好奇與抱持開放心態?

德沃克檢視固定外部目標與動態內部目標對績效的影響。她用腦電圖追蹤一群學生大腦皮質的電波活動,其中一部分學生主要是以績效為目標(對成就有固定信念),另一部分是以學習為目標。在此之前,德沃克已發現績效導向的學生比較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在挑戰性高的任務上表現較差。在腦電圖檢測中,他們比較注意負面回饋,記住並從這類回饋中學習的時間較短。德沃克的證據顯示,想達成目標的人(例如財務獲利或高投資報酬)會比注意學習與成長的人得到更糟的結果。

德沃克在東哈林區的生命科學中學(Life Sciences Secondary School)進行一項實驗,該校的學生大多表現不佳。德沃克把國二學生分成兩組,讓每組學生上八堂課,其中一組只上學習技巧課,另一組除了上學習技巧課以外,還上一堂關於智力非先天的講座。第二組看了大腦的投影片,學到大腦受到挑戰時會長出新的神經元。

第二組學生展現的結果相當驚人,他們的習慣與成績都改善了,數學成績不再一直下滑。「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唯一差別是兩堂課,全部50分鐘不是用來上數學,而是只教一個概念:大腦是肌肉,多加訓練就會讓你變得更聰明。光是這樣就讓他們的數學成績進步了。」

最佳目標應該是內部,而且是持續進步的。知道自己能改善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成果,光是著重成就本身則會導致報酬較低。這有一種正面的安慰劑效應。如果一個人知道成功需要時間,也對績效改善抱持希望,只要多鍛鍊心智肌肉,就能獲得更大的成果。大腦最棒的地方在於學習與適應能力,以及面對挑戰時會成長。唯有透過謙遜、勇氣、好奇與努力才能管理潛意識的偏誤,把瘋狂的市場轉變成滾滾金流。

SHARE
  • Richard L. Peterson

    理察.彼得森

    市場心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與執行合夥人,也是精神科醫師和職業操盤手,專長於行為財務學,並擔任《行為財務學期刊》副編輯。他擁有德州大學醫學學位,並在史丹佛大學修習神經經濟學課程。他以深入研究投資者心理及其決策偏差而聞名,並開發了多項心理測試產品與市場分析軟體。 著作包括《交易心態原理》、《市場心理學》和《交易情緒》,揭示潛意識偏差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並提供克服心理障礙的實用方法。
    VIEW MORE
Category Deco
FURTHER READING

精選書籍

  • 致富的心魔 誠品立
    致富的心魔 誠品平

    致富的心魔【誠品獨家書衣版:永不滿足的史矛革】

    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 安德魯・威金森
      Ann Chen
  • 致富的心魔 一般立
    致富的心魔 一般平

    致富的心魔

    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 安德魯・威金森
      Ann Chen
  • 數位帝國
    數位帝國

    數位帝國

    全球科技監理之戰
    • 安努・布拉福德
      Anu Bradford
  • 魔球投資學金律
    魔球投資學金律

    魔球投資學金律

    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
    • 麥可.莫布新
      Michael J. Mauboussin
  • 我全都要
    我全都要

    我全都要

    顛覆大腦二選一慣性的進階思維
    • 溫蒂‧史密斯
      Wendy K. Smith
    • 瑪麗安.路易斯
      Marianne W. Lewis
  • 網站的書封檔案 5
    網站的書封檔案 2

    深海征途2030

    地球最深的拓荒行動,權力、資源與科技的終極賭局
    • 勞拉.特雷特韋
      Laura Trethewey
  • 感電_鋰戰書封2
    感電_鋰戰書封

    鋰戰

    全球能源競爭的未來真相
    • 厄尼斯特.謝德
      Ernest Scheyder
  • 解讀市場預期
    解讀市場預期

    解讀市場預期

    從股價判讀獲得超額報酬(全新修訂版)
    • 阿爾福雷德‧拉帕波特
      Alfred Rappapor
    • 麥可.莫布新
      Michael J. Mauboussin
  • 超智慧,感電出版
    超智慧,感電出版

    超智慧

    AI風險的最佳解答
    • 尼克.伯斯特隆姆
      Nick Bost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