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會同意這些數字很不錯,但毫不起眼,看不出來波克夏有朝一日將成為美國前十大公司之一。其實,如果我搭時光機回到 1970 年被找去分析波克夏,我或許會認為,儘管這家公司有位偉大的掌舵者,公司業務卻很普通,而且基本上,無法證明它有能力創造高水準的已動用資本報酬率。因此,股價沒有超越每股帳面價值,並不令人意外。
未能顯示強勁未來成長的公司,很難讓人留下印象。假如有那麼一天,我突然靈光乍現,或許就會注意到波克夏擁有可供投資用途的銀行利潤、3,900 萬美元的保險浮存金、縮減之後的紡織業微薄利潤,以及保險承銷利潤。所以,巴菲特每個月都會有一些現金可投資。
如果他有更多保險公司、更多浮存金,就更好了。當然,大多數保險浮存金必須存放在非常安全的投資,也就是美國國庫券和公債,而不是股票,才能作為保險理賠的準備金,不過,還是會剩下一部分可投入股市,讓巴菲特發揮他的魔法。但這只是說得好聽而已,至少就眼前的未來而言是如此,因為巴菲特在 1970 年並未參與股市,理由是找不到適合的標的。
冷靜評估的話,我或許會看著巴菲特介入的事業,就是一家勉強營運的紡織公司、新收購一家老邁創辦人想退休的銀行,還有一家小型保險公司,而認為無論巴菲特多麼努力划槳,這艘船都走不了多遠。巴菲特說過,他只預估400 萬美元的獲利將以每年 10% 的速度成長。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速度,因為如果沒有配息的話,有形淨資產也是以相同速度增加。
了解 1970 年波克夏的平庸商業背景,更能凸顯巴菲特的故事不是必然的成功,或是無法逆轉的輝煌命運。在他的生涯中,有許多次,巴菲特都發現自己拿到遲鈍的工具和不成形的材料。他必須把它們變成美妙的事物。
多元零售
第二家有潛力的公司是多元零售。巴菲特在 1970 年代初期,持有這個有80 家分店的服飾連鎖店 40% 的股權:聯合棉花商店,後來更名為聯合零售商店。這家公司的稅後淨利約為 100 萬美元,相當於 20% 的已動用資本報酬率。
多元零售公司不久前才出售霍奇查爾德柯恩百貨公司,由買家綜合超市(Supermarkets General)那裡拿到 504 萬 5,000 美元的現金。此外,多元零售還持有綜合超市的債券,其中 200 萬美元將於 1970 年初償還,另外的 454 萬美元則預定在 1971 年初償還。因此巴菲特預料接下來幾個月,能拿到合計1,100 萬美元的現金,這又是一桶可用來投資的資金;若公司與股票再次出現低價,他已準備好出擊了。
藍籌印花
第三家有潛力的公司是藍籌印花,但這家公司實在叫人心煩。印花兌換業務已瀕臨死亡,業務方面已完全不具價值。巴菲特在 1969 年 12 月 31 日寫給合夥人的信,曾表明他的意圖:「以有利的方式處置,或是最終分配給我們的合夥人」。不過,現在,他似乎另有打算。這是可供他投資的另一桶金,藍籌印花的浮存金甚至比波克夏還多,將近 6,000 萬到 1 億美元之間,而且,由巴菲特與蒙格主持投資委員會。
巴菲特的三桶金
因此,從營運公司的觀點,我們看到巴菲特作為一群小型公司主控者的新生涯,有了一個不起眼的開端。他如何打這一手牌,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如何配置資金、鼓勵人們,以及挑選股票的教訓。巴菲特接下來兩年要怎麼做?
這個人生新階段一開始,巴菲特遭遇兩股力量,而且可能是互相衝突的力量。首先,這些經營事業的公司(多數)都在創造現金。1970 年的稅後金額是500 萬美元,其中 400 萬美元來自波克夏,100 萬美元來自多元零售。不過,成長率驚人:1972 年,單是波克夏的營業利益,便有 1,110 萬美元。第二股力量是巴菲特無法把大多數資金投資在股票,因為他找不到很多低價標的。
巴菲特有優秀人才在管理他的公司,他們了解他要求新投資的每一分錢,都要創造令人滿意的報酬率;如果接下來要投資的錢,無法創造足夠的報酬,就把錢交給巴菲特,轉而投資到其他地方。再複述一遍,這些卓越的企業管理人才如下:
- 傑克.林華德,66 歲,把國家保障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創造兩位數報酬率,為波克夏公司拓展賺錢的保險事業。再保險在 1972 年成長為龐大事業。另外,收購了一些小保險公司。
- 尤金.阿貝格,73 歲,經營伊利諾國家銀行,擅長為波克夏創造資本報酬率。
- 肯恩.查斯,55 歲,負責波克夏紡織事業的存續,同時削減使用的資本,後來縮減到占波克夏淨資產的五分之一以下。
- 班傑明.羅斯納,70 歲,經營多元零售的聯合零售商店,創造淨有形資產的20% 報酬率。
除了公司營運的現金盈餘,巴菲特可運用他控制的浮存金:1972 年,保險浮存金增加到 6,950 萬美元;多元零售在1971 年初,有大約 1,100 萬美元現金,藍籌印花有 6,000 萬到 1 億美元。因此,巴菲特至少有三桶金,可用做未來的投資。每一桶金各有不同的少數股東,可分享它們的價值。巴菲特把這些股東視為忠誠與信任他的合夥人,認同他的價值觀,巴菲特對他們也一視同仁、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