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這種看似不起眼的銀白色金屬,正成為21世紀的戰略資源。隨著全球向電動車和新能源技術的轉型,鋰被譽為「新能源經濟的白金」。但目前美國僅控制全球1%的鋰產量,並嚴重依賴中國的加工能力。中國掌控著80%以上的鋰加工產能,並在「鋰三角」國家(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建立穩固的供應鏈優勢。然而,美國卻面臨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儘管擁有全球24%的鋰儲量,但本土鋰產量僅占全球的1%。相比之下,中國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鋰加工產能,並主導著從礦場到電池的整條供應鏈。
美國對鋰的高度依賴,使其暴露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之中。無論是國防工業、電動車製造還是能源儲存,一但鋰的供應中斷,就可能導致重大經濟與安全問題。拜登政府在2021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必須鞏固可靠且永續的關鍵礦物及金屬供給,才能確保美國各地製造活動與國防需求的韌性。」
比晶片戰爭更嚴峻的「鋰」危機
中國在鋰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已經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數據,到2029年,全球新增的136座鋰電池超級工廠中,有101座將位於中國,而北美僅有11座。這種差距讓美國和歐洲感受到巨大壓力,後者正積極推進本地化的供應鏈建設,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在其2050年碳中和計畫中,將鋰列為優先開發的戰略資源之一。另一方面,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也正在加快參與全球鋰資源競爭的步伐。美國的能源政策分歧和執行不力,讓其在這場全球競賽中的地位更加被動。
川普與拜登的能源政策是毒藥還是解方?如何讓美國再次強大?
川普在任期內聚焦化石燃料產業,推動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並放寬了部分鋰礦項目的監管限制。他的能源政策以短期經濟效益為導向,試圖提升美國的能源獨立性。然而,川普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有限,這讓美國在鋰供應鏈上的進展遠遠落後於中國。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彌補美國的短板。除了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外,拜登還推動了《降低通貨膨脹法》,其中包含對鋰開採和加工的稅收抵免和補助。然而,這些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巨大阻力。無論是環保組織的反對,還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挑戰,都讓拜登的綠色轉型計畫難以快速見效。
實際上,若要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所設定的氣候目標,到2040年全球對電動車電池用鋰的需求,將激增4000%。而拜登承諾將美國政府的車隊汰換成64萬輛電動車,僅此一項計畫就需要美國的鋰產量增加12倍。
另一方面,受惠於美國的能源政策,相關產業也因此嚐到甜頭。特斯拉計劃在德州建設化學廠,嘗試直接從岩石中提取鋰並生產氫氧化鋰,這將是美國首次嘗試完整的本土鋰加工產業鏈。然而,這項計劃的成功取決於政策的穩定支持,而這正是美國在能源政策上最缺乏的要素。
川普2.0的能源政策如何佈局,又如何影響地緣政治?
2024年川普再次當選後,可能對美國能源政策帶來深遠影響。他是否會延續此前的能源主導戰略,進一步支持化石燃料,還是會調整方向,加大對鋰供應鏈的支持?這些選擇將直接決定美國在新能源競爭中的未來角色。
能源專家指出:「鋰供應鏈的掌控是21世紀能源競爭的關鍵。誰能建立穩定且強大的供應鏈,誰就能掌握新能源經濟的話語權。」美國的政策走向不僅影響其國內經濟,也將深刻改變全球能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