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看似非此即彼的選擇:
「要穩定的收入,還是追求更具挑戰的事業?」
「應該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還是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該堅持自己的目標,還是妥協以迎合別人?」
當每個選項似乎都伴隨巨大代價時,我們容易感到無力與焦慮。然而,Thinkers50創新思維獎得主史密斯(Wendy K. Smith) 和路易斯(Marianne W. Lewis) 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法——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非此即彼,而是藉由「兼並思考」找到雙贏的可能性。這項概念源於兩位作者的意外對話。
當時,溫蒂是哈佛商學院的博士生,專注研究領導者如何在矛盾中做出關鍵決策。她發現,許多企業在「創新」與「穩定」的拉扯下陷入停滯,因為領導者往往認為只能二選一。而瑪麗安,已是研究「悖論管理」的專家,她大膽提出:矛盾不需要解決,而是應該被擁抱,因為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對立力量的融合。這場對話成為她們20多年合作的起點。她們研究了無數企業、組織和個人,發現「兼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接受矛盾,重新定義問題,並找到看似對立選項間的協同價值。
什麼是兼並思考?
兼並思考是一種突破「二選一」限制的創新思維方式,核心在於將矛盾轉化為創造力的來源。與其陷入非此即彼的選擇困局,兼並思考鼓勵我們重新設計問題,探索如何同時實現多方需求。其主要步驟包括:
- 釐清對立選項:承認每個選項的價值,放下對單一「正確答案」的執著,正視眼前的選擇。
- 用兼並思維重新定義問題:將「我要選A還是B?」改為「如何將A與B完美融合?」
- 組合出新的解決方案:透過創新設計,實現雙贏的結果。
以下提供具體範例,來驗證如何在兩極張力之下,創造新的可能,真正做到「我全都要」。
該轉職還是守住鐵飯碗?
艾拉不到三十歲,在事業上小有成績,如今她面臨職涯上的重大選擇——接受挑戰更高、薪酬更優的新職位,還是留在目前穩定且有歸屬感的工作?艾拉既珍惜團隊,又不想錯過成長機會。透過兼並思考,艾拉重新設計了路徑。她選擇與公司協商,制定「兼容」方案:在離職前培養接班人,完成未盡的項目,同時為新職位做好準備。這樣的安排讓她實現了個人成長,並對團隊負責,達成雙贏。
實際上,從生活到工作無處不存在衝突張力,被迫下決定的場景,在快速迭代的商業決策上,更是經常遇到不得不「二選一」的選擇題,但經歷劍拔弩張的討論的情緒耗竭後,是否也會在冷靜下來時開始思考,「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
Netflix 如何既創新又穩定成長?
Netflix就是善用「兼並思考」的最佳典範。在 DVD 租賃是主流的時期,Netflix 面臨抉擇:是全力投入串流媒體技術,還是專注穩定的租賃業務?任何極端決策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Netflix 捨棄「犧牲某一項優勢」的方案,而是採取了雙軌策略。他們保留穩定的租賃業務作為基礎,同時逐步投入資源開發串流技術,並利用用戶數據分析以提升服務精準度。最終,Netflix 不僅完成技術轉型,還在串流媒體市場中建立無可撼動的地位。
善用實用工具,打造完美應對方案
為幫助我們擺脫「二選一」的思維限制,史密斯與路易斯提供了以下實用工具:
- 悖論地圖:將看似對立的選項列出,探索它們之間的潛在互補點。例如,穩定收入與挑戰自我可能通過兼職或副業同時實現。
- 需求層次分析:深挖每個選項背後的需求,理解真正的價值觀與渴望。
- 小規模測試行動:在兩個選項之間設計試驗方案,測試可能的解法,避免高風險的全盤投入。
兼並思考顛覆了什麼?
透過以上工具,我們能快速掌握悖論的本質,並能以創造性的方式解讀問題時,選擇就不再是框架,而是一種突破。我們不必為單一答案妥協,而可以設計出滿足多重需求的解法。
下一次,當你面對看似矛盾的選擇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如何設計一個方案,能做到『我全都要』?」
兼並思考不僅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一種讓生活與事業更豐富、更有成效的方式。答案,可能就藏在你尚未察覺的視角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全都要:顛覆大腦二選一慣性的進階思維》,感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