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上人人都在追逐高科技、AI、電動車時,巴菲特卻在默默買下磚頭、家具和內衣。是的,你沒聽錯——磚頭、家具、內衣。在許多投資人眼中,這些產業早已過時,沒有高成長故事,也缺乏華麗的市場題材。但對巴菲特而言,真正的投資機會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意裡。
他不是去找「看起來會爆發」的公司,而是去找「永遠不會消失」的公司。這也是為什麼他願意花數十億美元收購頂峰磚業(Acme Brick)、賈斯汀靴業(Justin Boots)、喬登家具(Jordan’s Furniture),這些企業構築出一個看似平凡,卻牢不可破的經濟堡壘。
頂峰磚業:建築業裡最不會倒的生意
頂峰磚業是巴菲特的典型收購標的。這家公司成立超過一世紀,產品單純、需求穩定、現金流強。它的毛利率並不特別高,但週期性低、破產率更低。這對巴菲特來說,比成長更有吸引力。
他曾在《致股東信》中提到:「當你擁有一家能每天賺錢、永遠不需再投入大量資本的企業,你就能在時間的複利中得到自由。」頂峰磚業的核心優勢不是價格,而是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由於地理分布廣泛,它能以更低的運輸成本供應全美主要建築市場。這種優勢讓它成為當地建築業者的「默契選擇」,沒有品牌熱度,卻有市場黏性。
巴菲特收購它的原因很簡單:即使景氣不好,人還是得住在房子裡。他用這種方式,讓波克夏在每一次經濟循環中,都能從最基礎的需求中穩定獲利。
賈斯汀靴業與喬登家具:打造生活圈的「內建現金流」
1990年代初期,巴菲特收購了德州的賈斯汀靴業。這家公司專做牛仔靴,主打耐用與舒適,市場集中在美國南部與中西部地區。它沒有明星代言,也沒有科技故事,但擁有一群「一輩子只穿一個牌子」的忠實客戶。在巴菲特眼中,這是一家「文化性消費品」企業:不靠行銷,而是靠習慣和情感綁住顧客。這類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在於創新,而在於消費慣性的延續性。
同樣的策略,也出現在喬登家具。這家位於麻州的家具零售商,以「體驗式購物」聞名:店裡有遊樂設施、冰淇淋吧、甚至電影院。對巴菲特來說,這不是一間家具店,而是一個讓家庭週末願意花時間進來的地方。他看到的,不是家具銷售,而是客流時間的占有權(share of time)。
這些公司看似毫無關聯,卻形成一個巧妙的生態系:人住在用頂峰磚蓋的房子裡,買喬登的家具,穿賈斯汀的靴子。這不只是消費,而是一種生活模式。
這是巴菲特最被誤解、卻最具代表性的策略之一:他不只是投資企業,而是投資「人類日常的持續性」。從磚頭到家具,他在構築的,其實是一個讓市場再怎麼變化都能依附其上的現金流宇宙。
>>> 延伸文章:價值投資不是預測市場,而是理解企業:巴菲特用護城河原則在波動中找到真正的便宜股票
巴菲特的「三可」收購原則:可理解、可預測、可信任
巴菲特的收購哲學始終圍繞三個關鍵條件:
1. 業務可理解(Understandable Business)
他只收購自己能一眼看懂的公司,不需要複雜的財務模型。
磚頭、靴子、家具的商業邏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你知道他們怎麼賺錢,也知道為什麼顧客會回來。
2. 穩定現金流(Consistent Cash Flow)
這些企業不追求爆發式成長,但每年都能穩定產出現金,
這讓波克夏能持續「自給自足」,用內部現金流支撐新的投資。
3. 管理團隊可信(Trustworthy Management)
巴菲特從不干預經營,他買的是「人」。
這些企業的創辦人往往仍留在公司經營,維持文化與品質。
這樣的結構讓波克夏變成一個多核心的集團,每個子公司都能獨立運轉。
他不追逐併購潮,也不利用財技槓桿。
他只是用最樸實的方式,慢慢累積能產生現金的資產,讓每一家企業都像一塊會自己發電的磚。

《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以「現金流系統」取代「市場預測」,價值投資的終極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