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上,投資人常盯著指數漲跌,卻忽略了背後真正推動價格的力量「流動性」。資金往哪裡去,比任何單一經濟數據更能決定市場的方向。
近年來,我特別關注一個關鍵現象:美元流動性的「隱形重分配」。這不只是聯準會升降息的問題,也不僅是銀行放貸的循環,而是全球投資人透過穩定幣、跨境支付與美元託管機制,讓資金在國際間以近乎「零摩擦」的方式轉移。這種變化,正在改寫美元的霸權基礎,也深刻影響資產市場的估值邏輯 。
流動性決定市場,而美元決定流動性
2022 年,美國財政部與聯準會同時推行升息與逆回購操作,市場資金迅速收縮。我當時和許多投資人一樣,預期美股會進入長時間的調整期。結果卻出乎預料:2023 年的美股不僅沒有大幅下跌,反而逆勢上漲 。
關鍵在於,美元流動性的供給方式已經改變。過去我們只關注 M2、SOMA 帳戶與逆回購餘額,但 2023 年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推出了新策略:與其大幅增加貨幣供給,不如直接提升「貨幣流通速度」,把被鎖在金融體系內的閒置資金導向關鍵產業,包括 AI、半導體、綠能與基礎建設。
換句話說,美國正邁入一個「計劃式資本市場」的時代。對投資人而言,真正需要追蹤的不是單純的利率,而是資金流向。
穩定幣:美元霸權的「隱形延伸」
如果說 2020 年以前,美元霸權的基礎是國債市場與 SWIFT 國際結算系統,那麼未來五年,穩定幣可能會是美元戰略的「下一張王牌」。
這不是在談投機,而是全球流動性架構的重塑。當新興市場的投資人購買 USDT 或 USDC 時,資金會先進入國際往來銀行,再沉澱到美國託管銀行體系,最終進入聯準會的清算系統。這代表:每一筆穩定幣交易,其實都是美元資金的回流。
換句話說,穩定幣不是單純的加密資產,而是一種美元的延伸工具。它的存在,鞏固了美元在全球支付與清算上的核心地位,也讓美國政府在不必印更多紙鈔的情況下,擴大美元影響力。對投資人來說,穩定幣的發行量變化,正在成為觀察美元流動性的新領先指標。
資產市場:流動性如何改寫估值模型
許多投資人習慣用利率判斷資產價格,但資金流向的變化,往往比名目利率更有決定性。
2023 到 2024 年,美國逆回購餘額大幅下降,聯準會釋放了更多資金回市場。同時,美國政府透過《晶片法案》(CHIPS Act)、《降低通膨法案》(IRA)、《基礎建設法案》(IIJA),將流動性集中導向戰略產業,直接推升了相關企業股價,間接拉高整體 S&P 500 指數的估值 。
這告訴我們,未來投資分析必須做到兩件事:
- 追蹤資金去哪裡 : 資金配置方向比升降息幅度更關鍵。
- 理解美元的「再分配邏輯」 : 政策導向會決定哪些產業出現超額報酬。
下一波資金大週期的三大關鍵思考
1. 穩定幣是觀察美元流動性的領先指標
穩定幣供給量的變化,會直接反映全球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如果 USDT、USDC 市值快速上升,代表美國金融體系內的準備金被動擴張,資產價格獲得支撐。
2. 美國的「流動性分配策略」比總量更重要
在高通膨與高利率並存的時代,美國不再單純依賴量化寬鬆,而是將有限的資金導入戰略性產業。投資人若忽略這個流向,極可能錯過下一個增長循環。
3. 資金流與政策聯動,將重新定義估值
未來的資本市場將進入「政策驅動型流動性」時代。當美國政府決定資金往哪裡去,市場估值就會跟著被改寫。
穩定幣,打開美元流動性的下一扇門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美元週期。美國政府與聯準會的角色,不再只是控制「總量」,而是控制「方向」。
穩定幣的興起,正在把全球美元需求推向新高,同時改變資產市場的估值邏輯。對投資人而言,追蹤資金流向比追蹤利率更重要。因為在全球資金快速重分配的時代,看懂美元流向,就等於看懂市場未來。